將軍用這種方式鎮壓兵變,令嘉靖大怒:滾!從此記恨將軍十七年
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月,大同(今山西大同)巡撫上奏朝廷,説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將渡過黃河、大舉內犯。經過商議,朝廷決定派兵部侍郎劉源清為總制(相當於總督),領兵前去抵抗。外敵來犯,朝廷如此部署也算應對得當,萬萬沒想到,這一看似穩妥的方案在執行中出了大問題。
接到命令之後,大同總兵只好玩命地趕工期。大同士卒稍有懈怠,大同總兵就鞭子、棍子齊上陣,大同士卒不堪其辱,竟在幾個膽大之人的帶領下發動了兵變。他們一不做二不休,先殺了大同總兵,又包圍了大同巡撫的駐地。大同巡撫被嚇得倉皇而逃,連最重要的巡撫符印及敕書都丟給了叛軍。大同兵變再次爆發(嘉靖三年,大同已發生過一次“五堡之變”)。
得知兵變後,身為總制的劉源清非但沒有及時採取安撫措施,反而強硬地表示:“哪怕是大同士兵全部參與了叛亂,也要按照朝廷律法來辦,必須發兵討之。”劉源清之意得到了兵部尚書的支持,嘉靖便詔命劉源清與大同巡撫“相機撫剿之”。
劉源清之所以會非常強硬地表示即使殺光大同所有士兵也要鎮壓住這次大同兵變,其信心來自他14年前的一次平叛經驗。
二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領兵叛亂。此時,劉源清正在寧王叛軍東進的必經之地當縣令,寧王便派自己的小舅子領兵攻打。為了阻擋住東進的叛軍與寧王率領的叛軍主力會合,劉源清早早做好了準備:在城頭豎立一旗,上面寫着“誓死報國”四個大字,表明了自己與寧王勢不兩立的態度。
可接下來的事情出人意料,寧王的小舅子並不打算攻打劉源清所在的縣城,只准備帶兵悄悄路過,他覺得攻城是件麻煩事,費時費力,萬一因此誤了寧王的造反大業就得不償失了。
寧王的小舅子不準備惹劉源清,劉源清卻不準備放過對方。為了拖住這支東進的叛軍,劉源清招募了200名死士突襲叛軍,一舉攪亂了叛軍陣營,並斬殺了寧王小舅子。剩餘的東進叛軍一時沒了主心骨,不得不給劉源清送信示好,希望劉源清高抬貴手,讓開道路。
劉源清心想,既然對方主動示弱,顯然是自己佔了上風,何不趁此機會將其消滅、立一個大功?他立即派人把使者殺了,緊接着消滅了這支殘餘的東進大軍,為平叛寧王之亂消除了大患。
寧王之亂被平定後,劉源清因此功勞升任監察御史,又在之後的十餘年間被火速提拔,先後任大理寺丞、兵部侍郎等。可以説,阻敵東進的戰功是劉源清後來飛速晉升的根本保證,否則以他的資歷,他很難在十餘年間由一個七品縣令躍升到三品侍郎。
事實上,若不是寧王小舅子決策失誤,以劉源清的實力,他能不能打得過對方還不一定。悲摧的是,劉源清卻錯誤地認為是自己的強硬打敗了對方,並得出“面對叛亂者,一定不能心慈手軟,只要自己堅持強硬不妥協的立場,叛亂者終究會向自己服軟”的“經驗”。劉源清沒有想到,這成了他在大同折戟的關鍵。
三
事實上,在劉源清決定發兵討伐大同叛軍之前,大同巡撫已授意按察僉事用計擒獲了十餘名叛軍首領。按説這種臨時起意的叛亂行動,一旦帶頭之人被抓獲,剩下的人便會一鬨而散,叛亂也會就此結束。
但劉源清不這麼想。他憑藉自己之前的經驗,派人在大同城中張貼榜文,向大同軍民表達了自己平叛到底的強硬立場,聲稱嘉靖三年的五堡之變就是因為朝廷的處置太過寬容,才導致如今的大同叛軍再次作亂、戕殺大同總兵,這種行為必須嚴懲!
這張榜文無疑是在遍地乾柴的大同又添了一把火。本來朝廷早已處理完五堡之變,五堡遺民也已變成了安分守己的良民。如今劉源清來這麼一出,五堡遺民紛紛以為朝廷要秋後算賬,心中驚懼不安,本來已經恢復安寧的大同城內又開始暗流湧動。
已抓獲叛軍首領的按察僉事得知後趕緊前來阻止,説既然叛亂首領已被擒,那些沒了“帶頭大哥”的士兵鬧不出什麼亂子,朝廷只需要花點兒時間便可將其瓦解。如果一定要舊事重提,豈不是要逼着五堡遺民再次造反嗎?
劉源清雖覺得有理,但他心中的經驗主義很快佔了上風,堅持認為對如今的大同兵變不能心慈手軟、必須發兵討伐,他還自以為是地説:“吾不可更襲前轍!”
於是,在“不重蹈覆轍”的思想指導下,劉源清派人進入大同城中大肆抓捕叛軍。可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叛軍本來就人數不多,其中的首領人物也早被抓獲,所以劉源清最終抓的一大堆人裏面沒幾個是真正的叛軍。
同時,劉源清大肆抓捕“叛軍”的行為給大同巡撫以及按察僉事帶來了很大麻煩。他們原本只需要處置十幾個叛軍首領即可,經過劉源清這麼一弄,他們要面對的是來自整個大同的怒火—“比晚,諸鎮卒皆變”。
看到大同諸鎮士兵都參與叛變之後,劉源清這才想起了按察僉事的逆耳忠言,趕緊派按察僉事入城,向軍民傳達自己的立場。令人費解的是,劉源清傳達的不是安慰大同軍民的好言好語,而是一句更強硬的命令——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否則明日朝廷軍就將入城平叛。
結果不出所料,劉源清的命令起到了反效果。當天夜裏,被這道強硬命令嚇得心驚肉跳的大同軍民紛紛傳言,朝廷軍是來屠城的,他們要殺盡大同人!於是城中再起變亂。幸運的是,在大同巡撫等人的努力下,這次變亂迅速歸於平靜。
讓大同巡撫等人抓狂的是,在這關鍵時刻,劉源清又出昏着了。
為了繼續“震懾”大同軍民,劉源清首先把在大同軍民中極有威望的前大同總兵找來,把他罵了一頓,結果對方不堪其辱,當天就飲藥自殺了。第二天,劉源清又兵臨大同城下,斬關而入,大肆殺掠,搞得城外橫屍枕藉,死者遍地。
四
如果劉源清在釀成大錯之後及時回頭也還不晚。要知道,此時的明朝北部邊疆還遊蕩着一支規模可觀的蒙古精鋭騎兵,如果他們趁着大同兵變發動進攻(後來蒙古諸部也確實對大同及山陝北部發動了進攻),大明邊疆就危險了。但是,執拗的劉源清並沒有做出任何補救措施,反而彈劾為了保持大同穩定而殫精竭慮的大同巡撫,又軟禁了勸諫自己的按察僉事,致使事態進一步惡化。
轉眼到了十一月,持續近一個月的大同兵變引起了明朝中樞的關注,朝廷一面任命新的大同巡撫,一面給劉源清增派援軍。但有劉源清這個經驗主義者在,朝廷換再多的大同巡撫也是無用。新任大同巡撫與劉源清在如何處理叛軍的問題上分歧嚴重,氣得新任大同巡撫單騎入城,孤身入了險境。
之後,劉源清又做出了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在大同周邊各個交通要道設置士兵巡邏,並搜檢來往人員,截留城中送出的奏摺,以封鎖消息。與此同時,劉源清還向朝廷上奏稱大同城中的藩王宗室以及文武官員都已經與叛軍同流合污,大同城已不可保,“實天欲棄此城矣”。其後,劉源清發兵攻城,又準備決水淹城,但在城中軍民的頑強抵抗下被挫敗了。
次年二月,由於大同叛軍的指引,蒙古軍數萬人大舉入侵大同。劉源清面對大同叛軍還敢用自己的經驗主義,面對精鋭的蒙古騎兵時嚇得趕緊向朝廷上疏,希望朝廷再派個“總制”過來抵禦蒙古軍,自己則專心致志地攻打大同叛軍。可惜昏招迭出的他早已耗盡了朝廷的耐心,嘉靖下詔斥責道:對大同大開殺戒並非朝廷之意,而是你的自作主張。
如此一來,劉源清就再也沒有理由對大同動武了。不久,見事不可為,把大同搞得一地雞毛的劉源清藉口身體不適,請求朝廷調自己回京。這一請求徹底激怒了嘉靖:你惹了這麼大的麻煩,居然想拍屁股走人,實在可惡!既然你説自己身體不行,那你也別回朝廷當兵部侍郎了,乾脆回家當老百姓吧!就這樣,正三品兵部侍郎劉源清先是被扔進了監獄,一年後又被削籍為民,成為處理大同兵變的官員中唯一獲此“殊榮”者。
嘉靖二十九年,劉源清病逝。此時雖然距離大同兵變已經過去17年,但嘉靖仍記恨着劉源清,本該下詔賜祭葬的嘉靖沒有做出任何表示。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劉源清才被追贈為兵部尚書,得以厚葬。可以説,劉源清的經驗主義不僅給大同軍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令他自己蒙羞不已,可謂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