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自由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對發達國家有利?
學術界對於這個問題的各式回答多如牛毛。每個回答都反映了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雖然這些可能性在解釋現實情況時的分量或許不一樣,但很多回答都頗為有趣。現舉兩例。有時間再來補充別的例子吧。
例一:
Krugman and Venables 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與題主的問題有些關係。我儘量不以專業的語言寫出來,雖然這樣會損失一定的準確性。
這篇文章考慮了這麼一個故事。假設有兩個國家,在一開始的時候長得一模一樣,都生產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如果貿易成本很高,雖然兩個國家會產生一定的產業內貿易,但還能大體保持一個勢均力敵的樣子。
現在,假若貿易自由化到了一定程度(貿易成本下降了許多),如果這時候又突然遇到了某些隨機的原因,使得一個國家的工業部門莫名的比另一個國家變大了一點點(我們不妨叫前者為發達國家,叫另一個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就有可能出現這麼一種情況:工業企業開始向發達國家集聚,即,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都會從發展中國家搬到發達國家去。這個過程之所以會發生並且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乃是因為,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本來就需要以其它工業企業的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材料或者投入品。如果發達國家的工業企業更多,投入品或原材料的選擇餘地也就越大,那麼在發達國家設廠生產也就越有優勢。反過來講,由於工業企業的產出會賣給其它工業企業作為投入,而發達國家工業企業更多,因此,如果一個企業在發達國家建廠,則其需求也越大,這又是在發達國家設廠的另一個優勢。
這個過程會不斷得到正反饋,直到發達國家只生產工業產品(用新經濟地理學的話講,叫做形成了一箇中心 - 外圍結構)。此時,由於對於工人的需求不斷上升,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會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並且由於現在大部分工業產品都直接在本國可以買到,導致他們買東西的選擇也會更多。因此,發達國家的人民的生活品質變得更高了。相反,由於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來説,現在工業企業都遠離他們而去,買東西需要進口,忍受高昂的貿易成本,因此,他們買東西,是變得更貴了,生活水平也就隨之下降。在這個階段,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生活水準和發達國家的人們的生活水準的差距,是隨着貿易更自由化(貿易成本下降)而擴大了(divergence stage)。
然而,隨着貿易進一步自由化(貿易成本進一步下降),這個差距是有可能減小的。這是為什麼呢?回顧一下前一個階段產生產業集聚的原因:企業之所以湊到一起,一個原因是因為可以與自己的買家和賣家離得更近,儘量節省貿易成本,如果貿易成本變得根本不重要了,那麼“離得近”這個好處也變得不重要了。然而,由於此前發達國家工人工資高,發展中國家工人工資低,企業為了節省生產成本,自然又會回到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建廠,這將拉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工資差距。同時,由於貿易成本變得不太重要,兩國消費者的產品選擇也變得差不多了,因此就連生活水準也在慢慢拉近。考慮一個極端情況:貿易成本降到了零,這件事情也就變得更為明瞭了,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國家幾乎變成了一模一樣,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差距了。這個階段叫做收斂階段(convergence stage)。
綜上,隨着貿易成本的不斷降低,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inequality)出現了先增大,後減小的情況(先分化,後收斂)。
例二:(根據比較優勢的分工,真的對所有人都有利嗎?)
這第二個例子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幹中學”(learning-by-doing)。這個概念大致的意思是,當你從事一項工作時,你做得越多,你學的越多。因此,你從事該項工作的生產率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變快。
現在,假設世界上只有兩種商品:一種是傳統的低附加值商品,另外一種是先進的工業品。顯然,如果你生產前一種商品,那麼“幹中學”的效應可能不會特別大,因為這種商品的生產技術或許已經達到了提高的盡頭。相反,如果你從事先進工業品的生產,則“幹中學”的收益很可能會是巨大的。
讓我們考慮兩個國家,不妨叫它們作中國和美國。假設這兩個國家一開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技術上差異並不太大:中國在傳統商品上具有極其輕微的比較優勢,而美國在先進的工業品生產上擁有輕微的比較優勢。
倘無國際貿易,則兩個國家各自發展,各自都生產這兩種商品,以實現自己自足。從工業產品的生產中,兩國都能享受“幹中學”的學習效應。因此,兩國經濟也能以類似的速度增長。
然而,如果國際貿易是可能的,則一開始,根據比較優勢,中國就會專於生產傳統商品,而美國會專於生產工業產品。但是這樣一來,由於"幹中學“效應的大小在這兩種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差異,美國的生產率將越來越高,而中國的生產率卻止步不前。這導致中國在傳統行業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強,而美國在現代工業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強,分工模式被進一步強化。換言之,中國被“困在”低附加值、低增長的行業裏了。國際貿易使得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
通常認為,根據比較優勢的專業化分工,使得大家都變得越來越好,這是一種靜態的觀點。如果兩個部門的“幹中學”效應存在不同,分工可能會使得一個國家喪失增長的機會。想到此,有時我不免會覺得政府鼓勵產業升級的做法是明智的。
參考:
Krugman P, Venables A 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8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