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傑出校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三年裏兩度回到母校。上次是2018年年底,她為上音民族聲樂專業創辦60週年登台,再次唱響《唱支山歌給黨聽》。這一次回來,她在上海的文化新地標上音歌劇院參觀時,情不自禁唱起1958年進校後,第一次在上音新年聯歡會上演唱的藏族民歌《阿瑪列洪》。
才旦卓瑪還受邀參與上音聲樂歌劇系的座談會,與上音校長廖昌永教授和聲歌系教師們濟濟一堂,共話發展,共謀未來。她深情地説:“我是上音走出來的學生,是上音培養了我,是國家成就了我。”
為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和“四史”學習教育,6月15日上午,上音聲樂歌劇系邀請才旦卓瑪老師進行專題座談會。
廖昌永、聲樂歌劇系黨政班子成員、民族聲樂教研室教師以及黨員代表、青年教師代表出席研討會,聲樂歌劇系黨總支副書記劉旺主持會議。
才旦卓瑪對西藏音樂文化和歌唱藝術的特點進行了詳細闡述和示範。
她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根,我們每個人也要有個根,我的根在西藏,我有責任為西藏的文化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相對於其他地區,西藏的學生更難走出西藏,感謝母校在音樂方面一直以來對西藏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祝願西藏的音樂越來越好,祝願上音越來越好,祝願祖國越來越好!”
廖昌永會前與才旦卓瑪親切互動。他説,才旦卓瑪老師不止是音樂家,更是管理者,是社會音樂文化的推動者,希望才旦卓瑪老師經常來學校,對上音的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
在發言中,廖昌永以當年王品素老師教授才旦卓瑪為例,強調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雙向的,上音要總結90多年的辦學經驗和成績。他指出,我們要勇於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在國際上為國爭光、服務國際舞台的同時,還要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社會、服務上海,服務邊遠地區,服務少數民族人民。筆墨當隨時代,我們如何讓上海音樂學院更好地對接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更好地培養少數民族音樂人才,更好地讓他們回到當地,為當地的文化發展服務,是我們應該思考和加強的。”
廖昌永説:“1956年賀綠汀老院長在全國最先提出少數民族音樂人才培養計劃。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從賀院長創辦民族班開始,到現在,到未來,都不會過時,都要堅持。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雙向的,才旦卓瑪是傑出代表人物,當時的王品素老師就是一邊教才旦卓瑪,一邊從才旦卓瑪身上學習,共同研究、探討西藏音樂的發聲、音樂語言、音樂風格,後來才推出流傳至今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等唱響全國的作品,這些既服務了少數民族的人才培養,又挖掘了少數民族豐富的音樂素材,創作出了影響全國的經典優秀作品。
廖昌永表示,西方的音樂史,從最早期的教堂音樂到當代音樂,理論體系已經非常成熟,而我們中國音樂教育,特別是民族音樂教育和創作,整體理論體系還不是那麼完備,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一邊學習、一邊創造、一邊總結,讓上音發展得更好,既能夠對接國際交流,又能夠服務國家的文化戰略,還能夠服務鄉村社區;既上接天線,又能夠腳踏實地。努力踐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要求。我們要做筆墨當隨時代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專業音樂教育,涵蓋所有音樂學位和學科,全方展現中國音樂表演、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人才的風采。
座談會上,聲歌繫系主任方瓊教授就目前上音聲歌系的學科結構、培養方式等方面,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情況進行了介紹,她表示非常需要像才旦卓瑪老師這樣的傑出校友,對聲歌系的發展建言獻策。劉旺談到,以校史見“四史”,邀請才旦卓瑪老師參加座談會,對於聲歌系的發展,乃至學校的發展,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作為才旦卓瑪曾經的同事,常留柱教授對西藏20年的支教生涯進行了回憶。從剛到西藏的不適應甚至昏迷,之後如何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到西藏豐碩的文化資源、歌唱藝術的特點和特色、各少數民族唱法應該如何進行體系建設,都進行了深度的講述。
在自由交流環節,聲歌系老師們發言熱烈,紛紛表示:才旦卓瑪老師是上音民族音樂人才培養的標杆,是上音學子學習的榜樣,她不僅向全國人民傳遞藝術,更能感受到她對人民、對黨、對祖國傳遞的愛。作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愛,把這種愛傳遞給學生、傳遞給學校、傳遞給更多的人。
圖文綜合自上音歌劇院、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