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更是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這也就是“紫禁城”的由來。
北京紫禁城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宮所在地,這裏更是埋藏着許多關於皇宮與北京城的秘密。在過去,人們通過探索紫禁城發現了許多歷史遺蹟。雖然如此,但是,直到今天學術界仍然未能精準定位出元大都及皇宮的具體位置。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一問題。
自從元朝被滅以後,明朝和清朝就在其宮城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一些宮殿,使得大半個元皇宮被埋在了明、清宮城之下。也因此,雖然歷史文獻中有記載元大都的位置,但是,人們卻不能準確地確定其位置及範圍。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開始對北京城進行考古勘察。
學者們先是根據現存的歷史文獻和古代地圖考察元大都的範圍,然後,將其與現代地圖進行比對,最終,確定了元朝都城的大致範圍。除此之外,學者們還確定了幾處元朝遺蹟,比如:北海公園和白塔寺。但是,學術界卻一直沒有辦法確定元皇宮的宮城位置。對於這一問題,學者們意見紛紜。之後,通過歸納與分類,我們可以發現關於元宮城位置的説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元皇宮的中軸線和明清皇宮的中軸線是一致的,因為,景山、地安門和鐘鼓樓等地方都有翻新和重新修建的痕跡;
第二類,元皇宮的中軸線比明清皇宮的中軸線要稍微往西一點,其位置應當在北海公園的附近;
第三類,由於斷虹橋上的欄板和雕刻紋飾與元朝時期流行的花飾十分相似,所以,元皇宮的中軸線應該以斷虹橋為中心點,介於北海公園與明清皇宮的中軸線之間。
近日,考古學家們在隆宗門廣場的西北側,發現了一處元朝三疊層地基,經過現代技術的勘測,人們最終確定:這塊地基的夯土鋪磚層和素土夯築層來源於元朝。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處地層:
一,夯土鋪磚層,也叫夯土堆積層,由夯土和鋪磚層層鋪墊而成。夯土採用的是深褐色黏土,土質緊密。經過比對與檢測,學者們發現:這一層的佈局和紋路跟慈寧宮中出土的夯土夯磚層幾乎完全一致,因此,這層堆積層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二,素土夯築層,位於整塊地基的最底部,高度約為三米。它主要由黃色綿沙土、褐色黏土、黃色細沙土和少量料礓石塊組成,其紋理呈波紋狀。在這一層中,學者們發現了琉璃瓦、布紋瓦和黑白釉瓷片等元朝遺物,據此,學者們判定這一層的建築年份為元朝。
那麼,考古學家的這一新發現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經歷了元、明、清三朝、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後,北京紫禁城出現了多處殘缺。為了保護古遺蹟的完整,故宮每年都會請人來修復破損的地方。為了更好地保護隆宗門的元朝地基,一些學者正在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協商,設計一個符合故宮風格的保護建築。
如此一來,考古學家就可以發掘出更多紫禁城的秘密了。
其次,從某個角度上來説,元朝地基的發現是紫禁城和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有利於人們研究在元、明、清三朝時,北京中軸線和紫禁城的位置變遷。
最後,直到目前為止,這塊地基是人們發現的唯一一塊元朝地基。它可以給我們提供指導,幫助我們找出更多關於元朝的遺存。
其實,每當發現新遺蹟的時候,學術界總會掀起一陣風波和討論。根據元朝地基的發現,學者們對元朝宮城的位置有了更多的觀點。所以,有學者推測:元朝皇宮的中軸線應該位於武英殿和慈寧宮之間。
為什麼這麼説呢?
其實,這是根據遺存的歷史文獻和新發現推測而來的。當朱棣仍然是燕王的時候,他將燕王府修築於元朝皇宮之上,所以,元皇宮當時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當朱棣起兵造反,坐上皇位以後,他決定把王府改為西宮,並將都城遷移至京城。之後,為了保留西宮原有的建築,工匠們便按照南京宮城的規格和設計建造了北京紫禁城。
但是,南京和北京之間存在地理環境的差異,所以,人們在修建北京紫禁城時,將中軸線稍微向東移動了一點。也因此,武英殿和慈寧宮很有可能是在元皇宮和西宮上重新修建的。
其實,古建築、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此外,這一文化的整體性還讓流散在院外、海外、國外的清宮舊藏文物、檔案文獻有了一個學術上的歸宿。所以,不管紫禁城的建築有怎樣的發展歷史,它都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經過長時間沉澱的悠久文化。
現今,紫禁城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使得人們對紫禁城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更使人們看到了它的魅力懂得了它的價值。
參考資料:
【《明史·地理志》、《中國古代宮殿》、《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