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槍陸文龍的原型是誰?很可能是大詞人辛棄疾,他不愧為文中之龍
從南宋末年開始,以岳飛抗金為題材的各種文藝作品就在民間流傳起來。在外族入主中原的歷史背景條件下,這種抵抗外侮的故事特別深入人心,受到古代民間百姓的廣泛支持。這些故事中塑造了一批以岳飛為首的抗金英雄,他們成為百姓的精神寄託,嚮往着有人能夠帶領他們推翻暴政,重建大好河山。岳飛故事中抗金英雄很多,每位英雄都有自身的特點。這些英雄有的是歷史人物的改編,有的是從歷史原型身上重新塑造的,也有的是完全虛構。雙槍陸文龍是岳飛故事中比較出名的一位,他是為了民族大義,心向故國的典型。
陸文龍這個角色很複雜,不是單純的將領,而是有着多重的含義。從出身來看,他是抗金英雄陸登的兒子,按道理來講應該是正面人物。然而他卻是以反派的身份出場,出場時是金軍統帥金兀朮的義子。這種矛盾衝突,將這個角色表現得極具戲劇化。同時作者也通過金兀朮收養陸文龍的故事,來表現出金兀朮與陸登英雄惜英雄的感情。這種寫法在當時來講也是創新,後世的小説中也廣泛地使用這種故事框架。比如射鵰英雄傳中楊康的出身設計就與陸文龍異曲同工,只不過楊康沒有陸文龍大義凜然的形象,反而成了奸險小人。
在《説岳全傳》前期,金軍方面拿得出手的猛將不多。除了和岳雲大戰八十回合,然後被牛皋坑死的金彈子外,只有金兀朮本人像個猛將形象。陸文龍的出場一改金軍方面的將領都是龍套的場面,成為第二個逼得岳飛掛起免戰牌的金軍將領。他的武藝非常出色,擅長使一對雙槍,文武雙全,又是英雄少年。可以説除了陣營是反派,整個人設都滿足流量小鮮肉的需求,妥妥的主角競爭者。綜合整部小説中的各種將領,陸文龍在武藝方面也都是第一檔次的。除了開掛的高寵明顯高其一籌外,與金彈子、岳雲、山獅駝、楊繼周等是同一水平線的。
陸文龍的故事在《説岳全傳》中每一段都很經典,不論是挑二呼,還是輪戰八大錘,都受到大家的歡迎。他在後傳故事中也有較大的參與幅度,是嶽雷北伐中數一數二的將領。他身上最吸引人的便是叛金歸宋這個事情,他也表現出了中華兒女嚮往故國,為了民族大義寧願捨棄榮華富貴的崇高理想。因此這段故事在戲劇、評書、影視劇上改編的頻率相當高,王佐斷臂説文龍和陸文龍歸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這個劇情讓陸文龍成為《説岳全傳》中最吸引人的武將角色,其內涵之豐富還在戰死小商河的楊再興之上。
這樣的角色讓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到底是怎樣出來的?於是我翻開歷史書,開始尋找與陸文龍有着相似故事的歷史人物,突然發在大詞人辛棄疾的故事中看到了這樣的影子。兩人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經歷,也都是在抗金這一戰線上貢獻了一生。兩人都是出生和成長與北方淪陷區的漢人,都在經歷了一番磨難後回到南宋,最後又重新投入到了抗金和復國的大業中。兩個角色極其相似的經歷,我覺得他們之間必有一定的關聯。而且從辛棄疾的人生經歷來看,遠比陸文龍更加具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我們知道辛棄疾都是從他的詞開始的,最初的時候他是我們心中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與蘇東坡並稱“蘇辛”的存在。歷史課本上告訴我們他有過抗金的經歷,但具體做了什麼並沒有詳細講解。因此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辛棄疾就是能夠打仗的文人,僅此而已。
然而史料上的辛棄疾遠沒有如此簡單,他的人生要複雜得多。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濟南歷城縣,與秦瓊是老鄉,那是個英雄輩出的縣城。辛棄疾出生一年多後,抗金英雄岳飛遇害,南宋最好的復國機會被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首的一批投降派敗壞。處於北方淪陷區的抗金義軍在金兀朮的打壓下,也隨之進入低潮。
辛棄疾的爺爺辛贊雖然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找機會揭竿而起,與女真人做鬥爭。於是辛棄疾從小就開始培養恢復宋朝河山的崇高理想,併為了這個理想奮鬥終身。年輕時候的辛棄疾是文武兼備的,在文名方面也享譽北方,與後來的金朝文壇領袖党懷英並稱“辛黨”。然而他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抗金復國鬥爭之中。二十一歲的時候,他便聚集了兩千人,加入了耿京領導的北方義軍中,並擔任掌書記的要職。從此他開始了在北方淪陷區與金國軍隊作戰,在抗金戰線上聲名鵲起。
完顏亮率領金國大軍在採石磯被南宋名臣虞允文所敗,並在隨後被亂兵所殺,金國由此陷入內亂,金軍開始北撤。辛棄疾隨即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組織和策劃復國和南歸的事宜。可惜的是在從南宋返回北方過程中,起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起義軍的佈置無疾而終。
隨後辛棄疾開始了自己的傳奇故事,他率領五十餘人殺向金軍,擊潰了上萬敵軍,俘虜了叛徒張安國,並將其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這一戰展現除了辛棄疾的無雙勇力,以數十人騎兵突擊敵營,俘虜敵將安然而歸,真萬人敵也!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辛棄疾戰場上不是打醬油的文人,而是決勝的驍將。
辛棄疾與陸文龍相似的地方很多,他們都是金國土生土長高富帥,都是文武兼備的貴公子,都有着安然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然而他們的先輩都與金國軍隊有着仇恨,都最終叛出金國投降宋朝,最後活躍於南宋抗金戰線上。
陸文龍這個名字也不像是個武夫的名字,金國人也改不出這種貴氣十足的名字。聯想到“蘇辛”二人被後人稱之為“詞中之龍”的典故,“文龍”二字或許就是其含義的延續。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我懷疑作者在創作死取材於辛棄疾的故事。將辛棄疾的故事藝術化加工,就形成了《説岳全傳》中的雙槍陸文龍。
辛棄疾回到南宋後上疏了很多抗金的策論,最為著名的便是著名的《美芹十論》和《九議》,可惜這些都沒有被南宋朝廷所採納。他在南宋為官多年,不論是作為地方官圍剿匪類維持治安,還是參與到抗金的第一線,都表現得非常出色。然而由於朝廷中主和派大臣的打壓和阻撓,辛棄疾都沒有被重用,最終驅逐金國和復興宋朝的理想也沒能實現。倒是辛棄疾在抗金過程中,經常抒發感受或者派遣鬱悶做的詞,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成就了他在文學界的傳奇地位。然而這對他而言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