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人的“準學校”建設
隨着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的到來,未來線上學習、工作將成為一種全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學生線上學習、居家學習的時間會逐漸增加,家庭的育人功能必將增大,家庭在育人中的地位必須前移,家庭教育將對孩子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
在家庭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家庭發揮着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育人功能的差異決定孩子成長的差異,家庭的情感温度決定孩子成長的高度,因此,教育過程中最不該缺席的是家長。
家長有意識地嘗試把家庭建成一所“準學校”,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健康、民主的成長環境,具有重要的思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建設家庭育人文化
學校是個大家庭,家庭就是個小學校。重視家庭“準學校”建設,其本質是在家庭的多個功能中突出育人功能。
目前,家庭結構、類型變得更為複雜,對家庭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以家庭的情感文化為例,不僅要為孩子學習提供家庭硬環境,如讀書空間等,更應在軟環境方面建設好利於孩子成長的文化場。在家庭的育人氛圍上,特別要加強家庭情感建設,通過家庭裏的相親相愛、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互相幫助,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長的愛意。
建設家庭育人文化,應做到育人的“四性”:一是一致性,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做到理念一致、目標一致、標準一致、方法一致,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二是示範性,家長首先要做到夫妻關係和諧,給孩子以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要用正向行為的無聲示範和有聲交流,在孩子的情緒關鍵點和成長的關鍵期,給予方向引領。三是平等性,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主動放下身段與孩子共處,讓孩子享有尊嚴。四是民主性,在家庭的重大決策上,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建議,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選擇權、建議權,營造民主、寬鬆的家庭氛圍。
探索家庭育人課程
課程是學校區別於其他組織的根本特徵。家庭作為一所微型學校,自覺嘗試探索家庭教育課程,為家庭育人提供規範的藍本,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
學生居家學習、生活,可設計“1+5”課程。“1”是指家庭統一的作息時間表。作息時間分為孩子獨立學習時間和家庭集體活動時間,保障學習空間上的相對獨立性和時間上的相對完整性。“5”是指五大類家庭公共課程。第一類是體育課程,家庭成員在居家學習或工作間隙,在同一時段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運動形式,同時進行鍛鍊。第二類是勞動課程,如在做飯時間,家長和孩子承擔不同的勞動任務,也是緊張學習或工作之餘很好的調節。第三類是讀書學習類課程,這類課程應該成為最重要的也是時間安排相對較長的課程,在孩子獨立讀書或完成作業的同時,家長要做孩子學習的夥伴。第四類是生命教育類課程,通過關注社會大事件,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第五類是反思交流類課程,在熄燈前集體反思一天的學習完成情況,共同總結交流全天收穫。
通過作息時間表控制和五類課程的分段實施,家庭“準學校”學習成員之間互相影響,互相監督,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此外,還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的不同特長,發掘其他類型的家庭特色課程,如藝術類、辯論類、職業規劃類等,通過家庭學習共同體建設,保證孩子的學習效度,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
實現育人角色轉換
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家庭育人“準學校”建設,要求家長務必增強角色意識並實現角色轉換與關係的重新組合。
強化家長的監護人角色,讓家長認識到教育子女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同時,家長要實現角色切換,扮演好三個新角色。
首先是“學生”角色,家長帶頭遵守家庭這個“準學校”的有關規定,做到有規律地學習、工作,以一個“好學生”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學會共情,瞭解孩子所思所想,與“同學”和睦相處、互相交流,以平等的視角充分參與活動並在討論中積極發表意見;其次是“教師”角色,家長應自覺發揮示範作用、指導作用,帶頭讀書,勤奮工作,規範習慣,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認識社會,規劃人生,樹立遠大理想;最後是“校長”角色,家長作為這所“準學校”的校長,理應負責“學校”的思想引領、制度設計、家風文化、常規管理等,讓家庭充滿學校味、教育味,文化味、書香味,人情味、生活味,充分發揮家庭這一“準學校”強大的育人功能。{作者:劉國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
《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