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炮樓是在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軍事防禦的建築,非常的堅固,還會在牆壁的四周留有許多槍孔,以及炮孔用來防守反擊。在當時,由於我方部隊在武器方面的巨大差距,採用的都是著名的“游擊戰術”,不跟敵人發生正面衝突,如果想毀掉這些炮樓據點,一般都採用突襲的辦法。
炮樓其實早有起源,宋朝時期,它的前身堡壘就已經出現了。俗話説得好,站得高看得遠,修建一座炮樓後,能夠較好地觀察周圍情勢變化,遇到敵人突襲之時更是可以及時發現他們的影蹤;不僅如此,如果敵人發動攻擊,還可以在炮樓上對其進行居高臨下的打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種好處,到了抗戰時期,日軍在佔領一處地區後,都會在適合的地方修建起高高的炮樓。而每當我方戰士想要對日軍開展戰鬥之時,限制炮樓發揮作用就成為了首要任務。而要躲避炮樓上日軍的眼睛,最好的時間就是在夜晚,黑夜會成為最好的掩護。
所謂炮樓就是那種四周有槍眼,可以瞭望並射擊的高碉堡。大都由磚頭、三合土和木料堆砌而成。炮樓在戰爭中是一個非常有利的防禦建築,可以很有效的阻止進攻方前進。一般在樓頂還會修建是個探照燈,以便在晚上視察。
可是其中便牽扯出了一個很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當時中國大部分的的確都還極為的落後,很多地方根本連電都沒有。那麼日軍是從那裏來的電呢?我們經常在現代的抗日劇中,看到一些炮樓,到了大晚上的便燈火通明,各個崗哨也戒備森嚴。到底是日軍有什麼特殊的發電方法,或是還是都是抗日劇的節目效果呢?
網傳解放前在棗莊這個地區,日軍的炮樓其實是有電源的。那是因為當地有“煤廠”。挖煤需要供電,所以當地是有電源的。其實,不只是棗莊,山東地區當時本身就是全國電力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貴州遵守天門河水電廠
抗日戰爭時期,除了山東、上海、廣州,在武漢、重慶和湖南的近郊農村電網密佈。其中貴州遵義的天門河水電廠直到2006年的時候仍然可以使用,現在已經被做為文物舊址保護起來。
可想而知,假如當時日軍的炮樓是修建在這些地區,拉一根電線是不成問題的。
其實炮樓與炮樓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炮樓是在重要的交通樞紐,日軍就會把炮樓做大,然後從公路的電線上拉一根線過來,來用於探照燈照明使用,因為這裏高壓電,所以就不把我軍切斷電線了。如果是一般的炮樓,他們會配有小型的發電機,或是手搖的發電機來給探照燈提供電流。
但是在偏遠的鄉村,在炮樓上安裝探照燈就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廣大鄉村還是十分貧窮的,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電燈。
在這些地方,根本就沒有任何供電設施。而日軍也根本沒有心思、能力來幫助中國建立這樣的工業體系。所以很多炮樓,能夠有些油燈就不錯了。
根據資料記載,很多炮樓被我方佔領後,只在其中發現了一個油壺和反光鏡。但是在那個年代,油料也是十分稀缺的物資,所以更多的炮樓,只能在白天的時候發揮作用。
哪麼有的人就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不從鄉鎮裏把電線引到炮樓呢?因為在戰爭期間,電線也是日本重要的戰略物資,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捨得用的,而且遠距離輸送電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很容易被摧毀,即便建立了也沒有太大的用處。
總之,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每個炮樓都配備照明燈是不切實際的,不僅需要非常高的成本,而且還很容易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