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同學的欺負,家長首先在感情上是無法置之不理的。
但“理”是得“理”,關鍵是應該怎麼“理”?
理性——理性解決問題。
先與孩子充分溝通,弄清緣由。關鍵是不能聽一面之詞,只聽孩子的説法還不行,要全面瞭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客觀、理性地找出下一步的解決方案。
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家長不由自主地站到孩子一邊。
這個立場,容易讓孩子把問題的全貌弄得面目全非。
而且,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地為孩子出頭“擺平”問題的做法,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孩子會習慣性地以家長為靠山,養成依賴的習慣。
孩子會以為家長無所不能,進而做事有恃無恐,形成自我至上的認知和行為習慣。
這就是老百姓所説的“慣子如殺子”!
行動——追本溯源,不留後患,儘量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間的打打鬧鬧挺平常,往往不經意地對待這類問題。
——你沒長手啊?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咱們一家一家地打回去!——你怎麼不報告老師?……
以上的做法和應對,不會引導孩子正確面對現實,還可能把問題激化。
只有找到產生校園問題的深層原因,才可能一勞永逸地幫助孩子,為孩子的成長築起安全網。
孩子之間的問題,看似雞毛蒜皮,其實與我們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大同小異。
千萬不能馬虎大意。
你如果習慣於以自己的金錢做武器,那麼遇到更有錢的怎麼辦?
你如果習慣於用拳頭和武力做盾牌,那麼遇到更強大的對手,豈不是束手無策?
教孩子運用社會法則維護自己,是家長們的職責。
生態——幫助孩子建設良好的校園生態,打造出適宜孩子健康成長的校園生活圈
家長要做孩子的擋風牆。
這道牆,要建設。
父母平時要依據孩子的個性和學習及學校情況,以孩子的終身發展為立足點,幫助孩子識人,交友。
在適宜的時候,比如大大小小的活動中,教導孩子怎樣與同學交往。
不合羣的孩子容易被孤立,被欺負,所以要讓孩子學會在組織中生存。
生存在先,發展在後。
反思——讀書是學習,生活更需要學習,讀書與生活可以相得益彰
有的家長只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對於孩子的心理建設卻較少觸及。
青少年階段,實際上已經涉足了社會,只不過人們側重點在學校學習上而已。
一隻眼睛讀書,另一隻眼睛看人看事,這樣才能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有發展前景的孩子。
孩子的品德培養,在家長的潛移默化裏。如果家長圖省事,沒有陪伴只給零花錢,孩子的發展就會失衡,以至頹廢。
孩子被欺負了,就是給家長敲響了警鐘:家長肯定在哪方面忽視了孩子的培養,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遇到這樣的問題,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會覺得,其實,毛病出在自己身上。
本文系,轉載聯繫本人。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