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考雛形科舉制:解析不同時代的科舉制有怎樣的特點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科舉制的特點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有其產生的必要條件,也必須是要滿足所在的時代要求。因此,可以斷定,符合時代需求發展肯定是科舉制的特點之一。當然,科舉制的特點還有其他的,下面就來詳細介紹。

科舉考試圖片

第一是賢能治國,為我所用。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經義為主。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傳統教義,三省吾身,謙虛卑恭,兼備治理國家、建設國家能力。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國家直接任命,給予與之相對應的施展才華的機會。

第二是標準客觀,競爭公平。科舉制度不再是通過舉薦來獲得官位,而是考試方式。考試內容是固定的儒家經義,只是有的朝代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整個大的框架。這就是客觀標準。競爭公平在於科舉制不會關注考生的出身,地位,家業情況,而是統一根據考試成績去錄取優秀人才。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時間固定,考生為科考準備時間也是相同的,這都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三是立法保護,穩定延續。科舉制是國家自上而下進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由國家推動運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護。正因為科舉制度極大的改善了官吏的選拔制度,而且它符合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需要,再加之它的公平公正的特點,深受歷朝歷代政府機構的喜歡,所以科舉制度才能夠在歷史中穩定的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度是我國隋朝時期由隋文帝建立體系,隋煬帝發展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它創立的標誌是設置了進士科,當時的科舉制度的考核標準還不是很完善,主要分為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這裏的進士科就是現在所説的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圖片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設置了進士科,跟隨一起建立的還有秀才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察的是經學和時事實務政策,而進士科除了要考這兩門之外還要考的還有詩詞歌賦,也就是被選拔者的文化素養,也就是説在三科之中進士科的難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選上就意味着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人選作進士科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原因。

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隨着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進士科也是緊跟着科舉制度的變化而發展的。隋唐時期的進士科特別受重視,尤其是在唐代的時候。因為進士科的難度最大、選拔人數較少,所以被選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視的,進士科也就成為了三科之首。到了宋朝的時候進士科演變成為了科舉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過考試必須要通過由皇上主持的殿試,最終能否成為第一全憑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見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進士科的發展也是緊跟着科舉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唐玄宗科舉制度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其中一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一項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從出現在後來的被廢除其間經歷了非常多的曲折和變革,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唐玄宗在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中有非常多的和他的前輩不一樣的地方。

唐玄宗像

以往的科舉制度的考試方法主要是在寫作還有文章的創作方面進行考核,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他開始對科舉制度做出了一些改變,那就是逐漸把詩歌的創作能力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的考核中去了,這種方法的考核其實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為什麼唐玄宗要把詩歌當作考核內容,但是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這對當時的那些非常喜歡詩歌創作的人來説其實並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們開始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入官場,就算不能當官也能結交一些官場的朋友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唐玄宗決定將詩歌的評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他的這一種做法除了有着方面的好處之外還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當時唐玄宗將詩歌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去的話,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有這麼多保存下來的完整的詩歌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可能也不會有很多著名詩人的出現,因為他們最初寫詩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這也要歸功於唐玄宗。


科舉制的歷史地位

在我國有一個選人才的方法,延續了將近長達1300多年。這項選拔制度為中國選拔了將近三十到四十萬人才,這些人才分別出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門弟,這項制度的名字就叫做科舉制。

科舉制圖片

説起科舉制的歷史地位要從兩個方面來説,科舉制在中國發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出現這一項制度之前中國其實有很多政治制度,但是大部分都是將自己的王位或者是權力繼承給自己的後代或者是自己家裏比較信任的人,從來不會像科舉制一樣,將自己的權力繼承給一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但是自從科舉制出現之後中國的政治體制開始發生了一些變革。並且從那之後中國的選官制度一直沿用的是科舉制。縱觀古今,現在依然存在的高考形式其實也是從科舉制轉化而來的。所以由此可見科舉制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這是從中國的歷史角度上來説,科舉制對於中國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創舉。

從另一個方面來説科舉制的歷史地位要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很多國家例如英國和美國,在選舉以及人員的選舉上都採用的是類似科舉制度的一種制度。其實在很多年之前,他們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的時候見到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那時候中國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他們的這種方式令傳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拔下班人才的方式,於是把這種方式傳到了自己的國家。科舉其實對任何國家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

對科舉制度的評價

在中國古代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非常有利於當時的中國的發展的,其中有一個制度名字叫做科舉制,到現在為止都還是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的,但是有關於對科舉制度的評價,不一樣的人説法是不一樣的。

科舉制度圖片

有些人可能會説科舉制是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的一種制度,這種選拔賢能的人的方式,對當時的中國來説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當時的中國,在還沒有科舉制度之前朝堂上的職位基本上都是有當時的在朝堂上非常有地位的人向皇上推薦人才或者是直接由自己的孩子接替自己的位置,所以出現了科舉制之後人們對於科舉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開始能夠有機會真正和政治有一些接觸了。

對於那些非常有政治想法的人來説,他們可以用一種相對來説比較公平的方式來為國家策劃計謀,展現自己得才能,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説,科舉制度是一項非常好的制度,因為他開始讓人們走入到朝堂中去,但是對於科舉制的評價還有一些人是非常反對的,那就是當時的名門貴族,他們的地位因為科舉制收到了動搖,所以他們對科舉制的評價是非常不好的,而對於現在大多數的人們來説,他們對於科舉制度的評價,實際上都是認為是有利的方面大於不利的方面的,雖然它的根本目的是可以加強皇上的統治,但是很多人對於科舉制度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

明朝科舉制的影響

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部分。明朝時期,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晚期,受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已經間接的傳入中國,這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可是因為科舉制度給人們所傳授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導致許多文人只會死記硬背,他們不僅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發展領域,還不能接受這種新的經濟思想。

明朝科舉制度圖片

同時,傳統的思想也束縛着人的天性的發展。當時很多人都比較排斥資本主義來中國發展,這種排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於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逐漸落後於世界。因為科舉考試的類型的特殊性,參加考試的文人只能認真學習文學知識,因此創造性十分低下。在明朝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遠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從而使得經濟的發展也相對滯後。這是明朝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但科舉制度通過選拔的方式,可以將有才能的底層勞動人民挑選出來,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民眾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朝廷內部領導人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幾年,就會任用考試合格的文人為官,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朝堂內部腐敗的現象。通過對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分析,可以進一步瞭解到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