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商幫的百年興衰,留給我們沉重的啓示

南潯商幫,是指晚清民國年間以舊時湖州府南潯鎮絲商為主體,以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為商業活動的中心舞台,以血緣、地緣、業緣為聯結紐帶的兼具傳統和近代商業文明特色的一個區域性商幫集團。這一商幫集團亦可稱為“南潯商幫”或“湖州商幫”。它是如今有着“東方猶太人”美譽的浙江商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依賴輯裏(南潯鎮西南七里處的輯裏村)湖絲的出口貿易而暴富。上海開埠後,他們不走廣州貿易,而是把絲織貨物運到上海,行程縮短了十天左右。大量的輯裏絲,是超低價從輯裏周圍的農民手上購得的,卻快速以高價售之於上海的洋行,再由洋行出口於歐洲。資料顯示:當時輯裏湖絲的出口量佔到了全國生絲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因而一個財力雄厚的區域性商業團體——潯商得以迅速崛起。

上海開埠的最初四年,南潯輯裏湖絲占上海生絲出口貿易的55%以上,1847年,輯裏湖絲更佔了上海出口絲貿易總量的63.3%。據《廣州海關十年(1882—1891)》記載:“直到1870年為止,從上海出口的絲完全是輯裏湖絲。”當時南潯鎮僅絲行埭一條街上就開設了50多家絲(經)行、絲棧,絲商把收購來的絲裝上船,通過大運河運往上海。

南潯商幫的百年興衰,留給我們沉重的啓示

正因為大利所在,趨之若鶩,一大批南潯絲商走出青石板路,販絲滬上,崛起於上海灘。例如,被稱為“四象”之一的顧福昌30歲時就到了上海,當時的外灘還尚未開埠,但不久上海開埠,顧福昌抓住契機,就在上海四馬路開設豐盛棧號,後改為壽泰絲棧,成為南潯絲商在滬最早發跡的一家。“八牛”之一的陳熙元在19世紀50年代,在上海開設裕昌絲棧,是上海出名的“絲通事”。咸豐十年(1860),陳熙元參與發起成立上海絲業會館,是首屆董事。接着繼起的有“四象”之一張頌賢(恆和絲經行主)、“八牛”之一邱仙槎(啓昌絲經行主)等等。

潯商在清代中晚期就相當有名了,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衰落沉寂,整整維持了百年光陰。這期間,出現了“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依據商人的財富多少排列)的代表性人物。資財百萬以上者稱之為“象”(“四象之首”的劉家資產在2000萬兩以上),五十萬以上不足百萬者為“牛”,三十萬以上不足五十萬者為“狗”。史料載:1894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為8183萬兩,而潯商的總資產就超出6000萬兩,一個區域性的商幫卻富可敵國,而這些財富絕不是掌握在上述八十四家,而是有很大的羣眾基礎。

南潯商幫的百年興衰,留給我們沉重的啓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8 字。

轉載請註明: 南潯商幫的百年興衰,留給我們沉重的啓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