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代電視劇的人們,對於秀才這個職業應該不陌生,作為一個讀書人兼知識分子,秀才的半隻腳踏入了社會的上層,不過因為能力的有限,大多也只能混跡在煙火人間,而無法更進一步,比如説《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平日算算賬,又或者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開設幾間私塾教教書。這也給人一種秀才“會很容易考上”的錯覺,那麼古代的秀才到底多難考,放現代研究生能考上嗎?別再被古裝劇騙了。
影視劇也有個這樣的片段,就是官府在縣城張貼榜文,眾人圍觀不解其意,一直到有一個識字的大聲念出來,才恍然大悟,實際上這也説明了古代文化普及程度的低下,在光緒年間,文盲率高達80%,而想要知道秀才的入選率,首先要熟悉一下科舉的制度。
秀才,又被稱之為茂才,而在獲得秀才資格前的讀書人,無論年紀大小,統一被稱之為童生,讀書人在經過寒窗苦讀之後,先要經過每年二月,在各地州郡縣舉行的“縣試”或者“院試”,連考五場。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合格後稱為生員(秀才),否則依舊是童生。
別看這是第一道關卡,卻難住了不少人,很多讀書人年紀一大把了,還在童生階層晃悠,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個老童生,還有中舉之前的范進,50多歲了還未考中秀才。
而獲得秀才的地位之後,也有一些特權,比如能夠穿戴平民不能穿着的方巾等等,他們也成為了地方紳士階層的支柱。但是此時距離做官,還遠着呢!之後秀才們又要到當地省份的首府,參加省規模三年一次鄉試,通過者成為舉人,到了這樣一步,才算真真正正鯉魚躍龍門,很多縣令就是由舉人擔任,舉人可以前往京城趕考,進行三年一次的殿試,通過者被稱之為進士,自然有着更大的成就。
那麼我們不妨回到之前的問題,秀才和研究生的通過幾率,又是怎樣的呢?有學者做過統計,清朝276年中,被記錄在名冊上的,大約有200到300萬童生,其中秀才的數量為46萬人,這比起上億人口的帝國,實在是鳳毛麟角。而童生成為秀才的概率,也只有四分之一,至於舉人,就更加稀少了,只有15萬人。
或許大家認為,通過比率還算過得去,但是有人統計,童生參加考試的年紀,平均在十六七歲左右,然而成為秀才的平均年紀,卻到了24歲,也就是説,在選拔秀才的考試中,你除去和同屆考生競爭之外,還面臨着比你高八屆甚至是十屆“復讀生”的壓力。
明朝的一份資料顯示,嘉靖在三年內舉行了兩次府試,251個州,1281個縣,一共錄取了4萬秀才,平均每個縣才區區13個人,每個縣參加考試的人,達到了200多名以上,錄取率不足百分之十。
而我國高考本科錄取率,全國綜合達到了40%到50%左右,在這個基礎上,2019年有290萬人報考研究生,計劃錄取8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錄取是一年一次,而秀才是三年兩次,因此考中秀才的概率,對比起來,可遠遠比研究生難多了。
實際上這也不難理解,因為考試的性質並不相同,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了給國家選拔優秀的官員,因此始終處於補缺的狀態,老官員因為病亡或者告老還鄉退出仕途,新的舉人或者進士才能補充上去,因此科舉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有着更多相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