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慶元二年,南宋就已經注意到蒙古這支虎狼之師的崛起了。
當時,位居丞相高位的餘端禮,就曾預判“韃靼得志,必會南侵”。可是,既然舉國上下都知曉蒙古帝國對南宋的威脅,為何統治者還會做出“聯蒙抗金”這樣無異於“抱薪救火”的決策呢?難道史彌遠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歷史上南宋聯合蒙古滅金,究竟算不算決策失誤?
嘉定四年,蒙古帝國正式對金國發起進攻,面對外部嚴峻的戰事,南宋的感受可謂是喜憂參半。當年,正處於鼎盛時期的金國滅了北宋,這次金國被圍算是讓南宋人出了一口惡氣,此為喜。而蒙古帝國舉兵攻打金國,南宋勢必會遭受“唇亡齒寒”的苦楚,此為憂。
於是,南宋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們經過一番爭論後,分出了以喬行簡為首的“扶金抗蒙”派和以真德秀為首的“主動滅金”派。
在“扶金抗蒙”派看來,此次蒙古鐵騎來勢洶洶,輕而易舉便收拾了曾被南宋視為勁敵的金國。倘若,南宋對金國的困境置之不理,來日遭殃的必是南宋百姓。所謂“唇亡齒寒”,蒙古人下一個對付的必是南宋。
而在真德秀等“主戰派”看來,此次蒙金交戰,恰是南宋一雪“靖康之恥”的絕好機會,他們認為宋軍應乘勝追擊金兵,間接助蒙滅金。
然而,因為朝中大臣意見相左,南宋並未做出什麼大動作。於是,統治者決定暫時停止向金國上貢歲幣,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可就在南宋朝臣激烈爭論的間隙,金國卻做出了攻打南宋這樣糊塗的決定。
1217年,金人舉兵南下攻宋。此次得勝在金國看來勢在必得,畢竟,與剽悍的蒙古鐵騎相比,南宋顯然是一個更好捏的“軟柿子”。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南宋軍民的反擊會如此猛烈。
於是,經過七年的拉鋸戰,金人碰壁而歸,元氣大傷。
其實,蒙古人早在其第一次南下時,就向南宋伸出了橄欖枝,希望南宋能同自己聯手夾擊金國。當時,南宋統治者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拒絕了這個請求。
等到1217年,金人攻宋,南宋與蒙古的關係才逐漸升温。從這個角度分析,金國攻打南宋是一個非常不明智的選擇,因為,這等同於將盟友推到了敵對陣營。
此外,在宋金交戰期間,蒙古軍隊主力尚在西征,中原一帶僅有木華黎統管的部分兵力。所以,客觀來説,蒙宋聯手實際上只有南宋軍隊採取了實際行動,而蒙古軍隊只起到了遠程震懾的作用。
於是,在擊退南宋境內的金兵後,宋金關係出現了轉機。
1224年,金哀宗主動示好,宋金戰爭停止,兩國關係升温。三年後,成吉思汗率軍西征歸來,突然對南宋發動了進攻。面對共同的敵人——蒙古,金宋關係再次升温,兩國在軍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合作。
至於宋蒙關係的突然破裂,恐怕要從兩國的實際國力説起。
所謂“弱國無外交”,在強悍的蒙古人看來,南宋與金國都是弱者,根本無需搞中原合縱聯盟那套,只需武力便可輕鬆解決。可是,蒙古人沒料到的是,金宋聯盟竟如此堅不可摧,兩國駐守的天塹黃河及潼關,成吉思汗至死都未攻破。
眼看破金無望,成吉思汗臨終時便留下了一道“借路滅金”的遺命。潼關地勢險峻,若金國精兵駐守此地,蒙古鐵騎幾乎沒有攻破的希望。但是,若是能向南宋借道,直接突襲其國都開封,金人必會調回潼關兵力。如此一來,蒙古人便能輕而易舉拿下守衞空虛的潼關。
按常理分析,金宋之間橫亙着“亡國之恥”,南宋必會答應借道的請求。可是,讓成吉思汗沒有想到的是,南宋統治者並不肯按常理出牌。從1230年開始,蒙古兩派使臣前往南宋借道,均被其拒絕。雖然屢屢碰壁,但蒙古人依舊沒有放棄這個計劃。於是,看借道無望,他們便索性對南宋發起強攻。
1231年,蒙古舉兵南下,彼時南宋因為軍事決策失誤,致使蒙古軍長驅直入,順利進入金國邊境。於是,金蒙兩國在三峯山展開了激烈交戰,金兵傷亡慘重。
至此,金國亡國之日不遠,使得南宋統治者不得已將“聯蒙滅金”的計劃提上日程。
那麼,為什麼南宋會在昔日盟友亡國之際“落井下石”呢?其實,此舉更多是出於對現實的考量。
首先,金國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扮演南宋的“唇”,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對南宋領土及財富的覬覦。金國1217年發起的南下戰爭,不僅耗盡了僅存的實力,還直接將自己逼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早已不具備“唇”的價值。而對於南宋來説,即使金國滅亡,自己也依舊難逃被蒙古宰割的命運。
正所謂,與其等到山窮水盡,不如主動聯蒙滅金,提早分割一些地盤,如此也可為日後宋蒙交戰贏得幾分勝算。可是,此時的蒙古軍隊勢力強大,加之其又在蒙金戰爭中處於優勢,根本不願與積貧積弱的南宋合作。但人算不如天算,此時的蒙古因汗位之爭出現了內訌,而已奉命滅金的蒙古軍隊因為後繼支援不力,遲遲難以攻破。於是,在這樣危急的形勢下,蒙古軍隊不得不邀請南宋派兵。
就這樣,“聯蒙滅金”構想成為了現實。
1232年,蒙古軍隊與宋軍聯合向金國國都開封發起了進攻,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一年之後,兩國再次聯手攻破蔡州,金國滅亡。從當時南宋所處的困局可知, “聯蒙滅金”並非盲目之舉,而是統治者在複雜的戰局及一系列因素影響下做出的艱難決定。
於是,在金國滅亡後,南宋不僅如願收復了部分失地,還得到了金哀宗的屍體。至此,王師終於重回中原,“靖康之恥”得以雪洗。但不久,南宋與蒙古必將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當然,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