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的一個鮮明特徵——從“分科治學”走向“科際融合”

“新文科”的一個鮮明特徵——從“分科治學”走向“科際融合”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近一兩年來,高等教育領域在下力氣推動“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和“新文科”建設,並設立了相應的建設領導小組。但什麼叫“新文科”?“新文科”的特徵是什麼?這些問題是當下學界,特別是高等教育文科各領域值得探討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本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分類,經史子集原為圖書分類,雖然也具有一點的學科分類意味,但畢竟和現代學科分類有很大距離。文理工醫等現代學科分類從一開始就移植於西方,完全照搬西方。不僅大的分類體系如此,小的分類體系如所謂“文科”內部的分類體系也同樣如此。所以中國現代學術分類體系分類框架,無論大小,皆是從無到有一點點取自西方,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新文科則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現和包含中國經驗中國材料中國數據的文科。

新舊文科之間,除了內容上有無中國特色之外,另一點差異,就是“舊文科”特別強調“分科治學”,而“新文科”格外追求“學科融合”。從分科治學走向學科交叉,換句話説,從分科治學走向科際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門類,這是學科發展下一步要解決的一個方向性問題。而我們所追求的“新文科”就是那種破除學科壁壘走向各學科“大融合”的文科。

大家知道,分科治學是現在所有學科的基本存在方式,這個方式本身沒問題。不分科,我們沒辦法實現專業化、專門化,而沒有專門化和專業化,研究根本無法深入。但問題在於,這種分科治學的學術生產方式是大工業初始時代的產物。大工業初起時特別強調分工,分工才有效益,分工才能提高效率。這就是斯密的《國富論》和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拿出相當的或者最重要的篇幅談分工的重要原因。斯密説:分工產生效率這一事實,導致分科治學的出現,他以哲學為例説:哲學研究這時“也像其他各種職業那樣,成為某一特定階級人民的主要業務和專門工作”,而“這種業務或工作,也像其他職業那樣,分成了許多部門,每個部門,又各成為一種哲學家的行業。哲學上這種分工,像產業上的分工那樣,增進了技巧,並節省了時間。各人擅長各人的特殊工作,不但增加全體的成就,而且大大增進科學的內容”。總之,分科治學是工業革命初起時產業組織範式在學術上的投影。大工業初始時代特別強調分工,這一點投射到科學研究上,就是特別強調分科,特別強調學術上的精細分工。

產業的組織形態左右着科研的組織形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產業發展史上的信息化時代,更強調學科聯合,更強調學科融合、科際融合,乃至現在的新趨勢不是“聯合”“融合”“整合”的問題,而是出現了一些全新的帶有交叉性質的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等等。繼數學成為各學科的工具之後,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也都已經工具化了。文科中的基礎學科如文學、歷史、哲學等也正在向工具化轉變。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強調學科交叉?就是大家現在都看到了學科界限或精細分科治學的弊端了,存在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學科分類,文史哲、政經法、數理化、工醫農等等,已經只具有教育學的意義,不具有學術研究的意義。教育學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考上了大學,我來大學讀書,我必須被放到一個專業裏邊,你學政治,他學經濟,另外的人學數學,否則的話你沒辦法學習,猛虎吃天還得找個下牙的地方。但對於科研而言,不是這樣。現在的分科已經成為學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壁壘。將來的學術形態、學術組織形式肯定會發生根本變化,因為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伴隨着這樣一個深刻的變遷,整個科研的組織形態不可能“我自巋然不動”!現在為什麼格外強調團隊?就是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精通政經法,但組織團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跨學科的問題、學科交叉的問題、打通學科壁壘的問題,可以通過團隊的形式和規模來實現。文科需要不需要團隊?完全需要,甚至於文科更需要團隊。團隊將是未來文科科研的主要組織形式,如同分工單幹曾是以往文科科研的基本形式一樣。

現在,隨着進入“新時代”,“為學術而學術”的時代看來已趨向終結,與現實、社會、政治、意識形態重新締結更加緊密的新關係,似乎將攸關每個學科的新生命,也肯定將構成“新文科”的最鮮明特徵。

(作者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誌主編)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王學典

流程編輯:王夢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5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文科”的一個鮮明特徵——從“分科治學”走向“科際融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