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篇論文涉批量造假,為何這次都是在數學領域?

65篇論文涉批量造假,為何這次都是在數學領域?

資料圖 圖文無關 。圖/視覺中國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近日,德國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佈的消息稱,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根據其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

國際媒體爆出中國學者批量性學術造假,這並不是新鮮話題了。不過,像以前披露出來的幾起重大學術造假事件,絕大多數都在醫學生化材料等領域,尤其醫學領域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造假重災區。但是與以往有很大差別的是,本次被曝光的65篇論文,卻全都在數學領域。

長期以來,學術界有一種觀念,認為數學與生化環材等學科不同,數學不需要大量重複實驗,證明和計算過程就擺在那,所以造假很難不被發現,公式造假即使能繞過評審,也會很快被同行發現。因此,數學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不大可能造假的領域。

顯然,這次媒體爆出的消息刷新了人們的既有認識,也給學術界敲響了警鐘。它提醒我們,如果學術風氣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利益誘惑面前,學術腐敗之風會不斷瀰漫擴散,從文科到理工科、從普通地方院校到全國知名高校、從國內走向國外,不會有哪個領域、哪個角落能夠倖免。

特別是,近年來國際化成為中國許多高校的既定發展戰略,國際發表成為各高校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在許多時候,舉凡項目、職稱、獲獎等評審,如果能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成果,都已經是基本的門檻,而很多高校為了提升國際發表數量,每年都會斥巨資獎勵。這一系列舉措,一方面當然會大大鼓勵中國學者國際發表的數量和質量,但另一方面,無疑加劇了學術腐敗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的風險。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崛起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當然有必要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儘管和我國科技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相比,和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速成長相比,這些學術造假事件,只是日月之蝕。但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是,在國際學術界屢屢曝出來自我國一些學者的學術造假醜聞,確實損害到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形象。因此,打擊學術腐敗,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過程中必須正視的國際責任。

有必要指出,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校科研院所學風建設,重拳打擊學術腐敗,有效地遏制了學術造假之風的擴張。而在中國高校推進國際化戰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看到,一些學者造假歪風在走出國門,而國際學術界一些不良風氣也在影響國內。

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環境中,學術領域的反腐,就應該加強國際間合作,一方面,需要國內各校高加強國際學術規範的引進與教育,另一方面,要積極尋求與國際學術共同體,包括像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這樣國際學術新聞網站多種形式的合作。

學術腐敗是國際學術界共同的敵人,國際學術共同體對包括來自中國在內的學術造假現象的揭露和批評,有利於中國高校克服與國際學術界由於國別、語言等形成的信息不對稱,也能降低中國高校發現學術造假的成本。因此,對中國學術風氣的建設,是一種正向的建設性力量,只有通過充分全面的國際合作,才能有效剷除學術腐敗造成的障礙,高速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編輯 胡博陽 校對 危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65篇論文涉批量造假,為何這次都是在數學領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