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夠被後世很多學者,都稱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為他在當皇帝的時候,確實是創下了很多的功業,誅鰲拜那只是為了維護個人的皇權,而平定三藩,則不僅僅是確立穩定的王朝統治的標誌,同時也是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完整。
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滿清本來只是關外的一個遊牧民族,儘管努爾哈赤時就已經開始勵精圖治,但終究根基薄弱,能夠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從而成功入主中原,這在很多滿人的心中,都已經是一件非常僥倖的事情,哪怕是入關以後,全國各地仍有很多的反對勢力,滿清一時間也無法有效處理。
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為了能夠有效對付李自成等農民軍,以及南明政府的反抗,清廷封了三個具有兵權的漢人為藩王,分別是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約定“子子孫孫,世代綿延,如天朝之永也”,意思就是説這三位藩王永遠都會有自己的地盤,只要大清朝還存在一天,那麼他們的封地就始終會存在,一代傳一代,永遠不改變。
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不過等到眾多聲勢浩大的農民軍都被鎮壓,南明政府被消滅,滿清的局勢開始趨向穩定以後,康熙皇帝就開始在1673年着手削藩,這就引起了三位藩王的激烈反彈,吳三桂誅殺了雲南巡撫,提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表示要反清復明,儘管南明王朝的永曆皇帝就是死在他手中,他就是親手斷了大明王朝最後一口氣的人。
儘管吳三桂造反的這個口號聽上去非常荒謬,但由於他手握重兵,在此之前又苦心經營了很多年,而且很多地方對於滿清依然存有怨恨之意,於是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台灣的明鄭等等省份,紛紛羣起響應,入關未久的滿清朝廷看似已經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之中。
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康熙帝為了能夠平定這場叛亂,一開始採取的戰略就非常清晰,那就是“只問首惡,不牽連其餘”,同時還重用了大量的漢人官兵,讓軍隊的士氣大振,同時也讓叛軍中的很多將士,都紛紛生出了異心,他們自然不是“首惡”,於是在叛軍與朝廷對戰多次卻都失敗以後,很多人就紛紛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撫,並且還照樣當官,小日子過得也挺不錯。
在這種情況下,叛軍中有一個叫做祖澤清的人,原本已經帶着全家人躲進了深山之中,但是在聽到追兵依然不停搜捕自己,同時朝廷對於投降的叛軍都很優待的時候,他也就很果斷地自己走出山中,前去投降了,結果此人最終卻被凌遲處死,這是為何呢?
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這並不是説康熙帝原本所下的聖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是假的,而是因為他對祖澤清此人深惡痛絕,並不接受他的投降,因為祖澤清是明朝名將祖大壽的兒子,祖大壽迫於無奈帶着祖澤清一起投降了滿清,康熙覺得可以理解,只是如今祖澤清在投降滿清以後卻又再次造反,這就顯得不可容忍,所以康熙下令説“其父子甘心從逆,情罪重大,國法難容,不許招撫,亦不許其投誠”,可見其對祖澤清痛恨之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2 字。

轉載請註明: 平定三藩時,康熙下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為何卻將此人凌遲處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