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盛行一種長柄騎兵兵器,從漢代就已經出現,一直持續到宋代,流行了將近1000年。極盛時期是北朝和隋唐時期。
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騎兵最為盛行的時代,而這種武器,隋唐的著名英雄人物,如秦叔寶、尉池恭、程咬金、李績、單雄信以及李唐皇室成員李世民、李元吉都是使用這種武器的高手。這種武器就是馬槊。現代人由於沒有實物流傳下來,已經不知道其具體的形制。但是僅僅根據其製造方法,就可以知道馬槊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堪稱古代的高科技武器。
首先,我們當明白武器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一寸長一寸強,兵器越長,使用者就越有機會獲得相對的優勢。馬槊長將近4米,馬刀一般1米左右,對戰之中你説誰的優勢更大?
而且關於古代武器的殺傷力,通常可以這樣來説,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槍。也就是一個身着鎧甲的騎兵,身中數箭,或者身中數刀,往往還能繼續戰鬥,但是隻要被刺中一槍,就不能繼續戰鬥,甚至直接掛掉。在古代類似於槍傷的貫穿傷是最為致命的。所以長柄騎兵武器的使用長盛不衰。
但是長柄武器,如騎槍之類的武器在使用上有一個很大的侷限,那就是在高速的騎兵衝鋒之中是不能直接刺人的,只能將對方挑落馬下。你可以想象一下,用一根棍子高速向牆撞去,反向作用力甚至直接可以將你撂倒。而馬槊在使用上就沒有這種問題。古代歐洲則是發明了一次性騎槍,用蘋果木製作的騎槍,刺中對方槍兵之後就會折斷,進而保護己方騎手。使用上就不如馬槊的可以多次使用了。
馬槊的製造非常複雜,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涉及了複合材料技術,材料力學,冶金學,人體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科技含量非常高。馬槊的槊杆不是尋常木杆,而是拿做弓用的柘木為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篾,用油反覆浸泡上一年,在蔭涼處風乾數月。然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長達一丈八的木杆。外層還要再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這樣製造出了槊杆不僅柔軟有彈性,而且分量比較輕,因此騎士可以單手持槊衝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