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送一幅輓聯;左宗棠死後李鴻章也送一幅輓聯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在清朝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3人的知名度最高,對後世的影響依然最大。

他們之間的關係,頗為微妙。

從年齡上看,曾國藩最長,左宗棠比他小1歲,李鴻章年齡最小,比左宗棠又小了11歲。

曾國藩成名最早,在他們3人中第一個成為地方督撫。可是,左宗棠也不差。幾乎在曾國藩還沒有訓練出湘軍時,他就名噪一時,得到了賀長齡、吳榮光、陶澍、林則徐等人的賞識。林則徐甚至不惜用“不凡之才”“絕世奇才”這樣的詞語來評論左宗棠。

那時候,李鴻章還是京城一名籍籍無名的寒磣京官。

曾國藩與左宗棠,本可以成為和衷共濟的良師益友。可是,他們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當然,也有人説,他們是在配合演戲,故意唱一出“將相不和”的大戲,唱給朝廷看,以消除朝廷對漢人的疑心。

這種説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否則的話,我們就難以解釋,當左宗棠真的遇到困難時,曾國藩會全力相助。

1866年,左宗棠奉命進軍陝甘。當時的左宗棠,面臨着重重困難,不但欠缺糧餉,手下能夠投入戰鬥的人手也嚴重不足。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千方百計為左宗棠籌措糧餉,還毅然將自己最倚重的大將劉松山送給左宗棠,這幾乎就是“送嫁妝”了。

後來,劉松山隨左宗棠出征時,奮勇作戰,屢立戰功。左宗棠為此在奏摺裏表達了對曾國藩的感激之情:“曾國藩素稱知人,晚得劉松山,尤徵卓識。”“臣以此服曾國藩知人之明,謀國之忠,實非臣所能及。”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享年72歲。按照傳統,曾國藩病逝後,與他有過交情的人都會敬送輓聯。曾國藩的家屬擔心左宗棠在敬獻輓聯時,故意説幾句過頭的話。然而,他們的擔心是多餘的。

左宗棠當時人在陝甘,沒有親自回來,託人送來了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自視甚高,向來以“今亮”(今天的諸葛亮)自詡。曾國藩能夠獲得左宗棠如此高的評價,九泉之下也該瞑目了。

如果説左宗棠與曾國藩,還有一定程度的“瑜亮情結”,互相是惺惺相惜的;那麼,左宗棠與李鴻章,就是做了半輩子的政敵。

最初,李鴻章瞧不起左宗棠。1864年,朝廷多次下令,命李鴻章率領湘軍前往天京,增援曾國荃。李鴻章打了一番小算盤後,決定不去天京,以免得罪曾國藩、曾國荃;同時調轉方向,攻進左宗棠所轄的浙江。很明顯,李鴻章這是瞧不起左宗棠,不把他當一回事兒。

左宗棠惱怒李鴻章的下作,奏報朝廷,控告李鴻章“越境掠功”。

從此,兩人就做了幾十年的冤家。

1874年,由於日本入侵台灣,朝廷發起“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堅持“海防”,為此不惜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湖南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左宗棠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他針對李鴻章的那些觀點,進行一番批評,指出如果真的放棄了“塞防”,只會導致敵人得寸進尺,繼續向內地滲透。

“海防”與“塞防”之爭,最終以左宗棠勝出而結束。1876年,左宗棠奉命遠征,用1年多的時間,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越到後來,左宗棠越瞧不起李鴻章。在對外方面,左宗棠是堅定的強硬派,他瞧不起李鴻章的妥協忍讓。為此,他一度吼出“十個法國將軍對中國的危害,都不如一個李鴻章”,讓李鴻章斯文掃地。

我想,如果左宗棠還多活10多年,有幸看到李鴻章在中日甲午戰爭和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時的表現,一定會氣得吐血。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於福建福州,享年74歲。左宗棠病逝後,李鴻章也給他寫了一幅輓聯: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左宗棠和李鴻章真的是“和而不同”嗎?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