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太行八陘之飛狐陘,為何重要?
太行山脈是山西省與河北省,山西省與河南省的界山。太行山以西是黃土高原,以東是華北平原,往北是蒙古大漠,東北方向是關外,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太行山地勢險峻,曹操有詩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太行山險塞難行,所以古人進山太行山,一般會走八陘。所謂八徑,就是太行山上八座險隘。在八陘中,名氣最大的自然就是井徑了,戰神韓信就是從井陘出兵進攻趙國,背水一戰震驚天下。除了井徑之外的七徑名氣都不算大,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就講一講其中的飛狐徑。
飛狐徑在哪呢?河北省中北部有個保定市,其西北部有個淶源縣,位於太行山深處,飛狐徑就在這裏。淶源位於河北省易縣西一百多里,向西翻過太行山就是山西省。漢朝時設廣昌縣,後縣廢,北周時復設廣昌縣,隋文帝仁壽初年改稱飛狐縣,歷經遼金元皆稱飛狐縣,直到明朝初年再次恢復廣昌縣的叫法,後改稱淶源。
圖-淶源縣俯瞰
飛狐徑的得名與附近一座飛狐峽有關,也稱飛狐口。既然稱為“口”,自然就是太行山脈兩側通行的重要通道。飛狐口是一條非常長的峽谷,兩側山勢險峻,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咱們看地圖,飛狐徑所在的淶源距離首都並不遠。眾所周知,首都在遼朝稱南京之前雖然不是都城,但卻是著名的軍事重鎮。到了遼朝之後,首都稱為南京,是遼朝五京之一,金朝稱中都,元朝稱大都,明清更不用説了。在這種情況下,守住淶源的飛狐徑,在古代一些王朝來看,是守衞幽州(首都舊稱)的重要環節,可以説是失飛狐則失幽州。
説到幽州,這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宋朝雖然號稱是大一統王朝,但其疆域卻是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最小的。宋朝疆域北邊約以今天津市劃一條直線向西,這是北宋與遼朝(契丹)的邊界,一直延伸到今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附近。這條邊界對宋朝非常不利,因為邊界往北的燕山山脈是捍衞中原地區的重要地理屏障,燕山山脈以南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易攻難守。其實在五代後唐之前,燕山山脈一直由中原王朝控制,包括山脈以南的京津地區。
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推翻後唐末帝李從珂,認了比自己小11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乾爹,還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遼朝這才出兵幫助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作為中原地區北線重要的幽州自此入遼,成為遼朝在南線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如上我們所説,遼朝要牢牢守住幽州,幽州西南的飛狐徑是必須要控制住的。
周世宗柴榮在打服南方的南唐後,開始北伐遼朝,嚇得契丹人狼狽逃竄。可惜柴榮突然得病,不久英年早逝,被大將趙匡胤篡位。趙匡胤向來欺軟怕弱,根本不敢打遼朝。大將曹翰有收復幽州的能力,但趙匡胤聽了宰相趙普建議,不敢派曹翰北上。但在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後伐遼,結果在高梁河慘敗。趙光義不服,於公元986年再次伐遼,即著名的雍熙北伐。北伐的原因是遼景宗耶律賢駕崩,幼子遼聖宗耶律隆緒即位,遼朝內部不穩,趙光義覺得時機已到,這才出兵。
圖-蔚縣俯瞰圖
宋軍有三路,名將曹彬是主將,西北道都部署米信為一路,定州路都部署田重進率領的軍隊為一路,出飛狐,三路大軍共計有20萬人。田重進的任務是出飛狐徑進逼幽州。田重進出飛狐之後打敗遼朝的冀州防禦使大鵬翼等部,將其活捉後讓其到飛狐城下,勸降了遼朝守將呂行德。田重進隨後又在飛狐附近大敗遼軍。只是好景不長,當遼人挺過宋軍的三板斧,形勢發生了逆轉。遼軍先是攻陷蔚州,宋將賀令圖和潘美(小説中的潘仁美原型)去救蔚州,結果在飛狐附近被遼軍打得落花流水。飛狐丟掉之後,被宋軍攻克的(山西)渾源、(山西)應州等地又被遼軍奪回。
這事結束了嗎?還有一件更出名的事在後面。潘美帶着數州百姓南撤,到了朔州狼牙村,潘美與大將楊業發生了衝突。楊業是誰呢?就是《楊家將》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令公楊繼業。楊業認為遼軍勢大,我們應該避其鋒芒,但參軍王詵(後周名相王樸之子)等人主張迎戰遼軍,潘美也同意了。結果呢,宋軍再次大敗,楊業敗退到狼牙村,從中午殺到傍晚,身受重傷。楊業被遼軍俘虜後,感趙光義知遇之恩,寧死不降,三日後絕食而死(並非撞李陵碑自盡)。
圖-易縣俯瞰
從這次雍熙北伐的整體情況來看,飛狐(包括飛狐縣、飛狐徑)是其中的關鍵所在。宋軍大敗於飛狐,導致了一連串敗仗的發生,還間接導致楊業之死,可見飛狐在古代軍事戰略地理的位置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