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亮死後,蜀漢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後諸葛亮時代”。在後諸葛亮時代中,第一位執政人物便是蔣琬了。我認為蔣琬是一個狂熱的武侯支持者,他執政後的各項措施基本上都延續了諸葛亮的做法,並且還想重演武侯的傑作“隆中對”。究竟蔣琬將如何重演“隆中對”呢?他又將如何完成武侯的遺志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跨有荊、益,保有巖阻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同時佔據荊州、益州,然後呈掎角之勢進攻魏國。但是隨着關羽戰敗以及夷陵之戰的失敗,蜀國完全喪失了荊州,也因此失去了“隆中對”中所提出來的前提條件。既然要實現諸葛亮的“隆中對”,那麼蔣琬自然就要先完成諸葛亮“跨有荊益”的目標,因此蔣琬戰略的第一部便是東征,重新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是需要佔有整個荊州大部的。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有趣的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後面還説了一句“保有巖阻”。荊州此地地勢平坦,曹操的騎兵可一日百里追趕劉備軍隊,因此巖阻之地必然指的不是荊州大部。實際上,巖阻之地説得是東三郡,即魏興郡、上庸郡、房陵郡。
蔣琬意圖奪得東三郡
東三郡位於荊州治所襄陽城的西面,四周羣山環繞,比較險固,因此頗有“巖阻”之稱。例如説房陵郡早在秦朝之時,便有“隘地”的稱號,因為其四面山石高聳,彷彿置身一室,因此稱之為房陵。在清朝的時候,曾經有清人描繪此地説:
“山大林深,人行碧岫蒼煙之中,最有幽險。”
為何一定要佔領此地呢?因為這東三郡恰恰佔據了三峽的出水口。一旦魏國或者吳國佔據了此地,蜀國就等於被封鎖在了三峽之中,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因此若是想要順利兩路進行北伐,一定要控制好這個地方,以為蜀國預留一條後路。
説來有趣的是,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曾經躬耕於隆中,隆中此地恰恰是位於襄陽西面,荊州、益州的交際之處,距離東三郡不遠。諸葛亮並非是腐儒,在隆中之時也必然多考慮天下形勢,我猜測諸葛亮應該也對東三郡進行過多次實地考察,因此才能提出佔據東三郡以抱有其巖阻的戰略。
諸葛亮可能經過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
後因為蜀漢接連戰敗,東三郡丟失。為了實現武侯的遺志,蔣琬便策劃了自己的東征計劃以收回被曹魏佔領的東三郡。據記載:
“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蔣琬的計劃很簡單,即是多作舟船,從益州順流而下,經由漢水、沔水襲擊曹魏的魏興、上庸兩郡。在佔據魏興、上庸兩郡後,蜀國便在三峽一帶有了自己的出江口,重新回到了自身的“跨有荊益”的狀態,之後便可以憑藉此地的地勢,進可攻、退可守,以此為突破口進攻曹魏了。
這個計劃雖然聽起來不錯,但是受到了蜀國上下的反對,其中諸如費禕、姜維等都對這個東征計劃,因為這個計劃非常冒險,屬於一種“梭哈”式的進攻方式。成功的話,蜀國會從中獲益良多;但是一旦失敗,沔水水淺多變,蜀國的船隻很難溯流而上,迎接蜀國的可能是全軍覆沒的危機。再加上蔣琬身體不好的原因,這個計劃便無限期延遲了。
蔣琬的東征戰略因為他身體不好被推遲了
二、西和諸戎,南扶夷越
諸葛亮在其任職期間,一直在努力做成一件大事,即西和諸戎,南扶夷越。一直以來,關於這個“諸戎”的身份一直是眾説紛紜,我本人更傾向於“諸戎”為羌、胡勢力。
在諸葛亮任職期間,諸葛亮利用馬超在羌人中的威名多次聯絡羌人,並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之後諸葛亮更是將目標擴展到了整個北方遊牧民族,與其多加聯繫,希望一同進攻曹魏。因為諸葛亮的手段與威名,這一批勢力多願意與諸葛亮合作。
其中例如説鮮卑的軻比能與曹魏關係破裂後就與蜀國合作共同進攻魏國,據記載:
“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應亮。”
可以説憑藉着諸葛亮的這種外交方式,一方面阻斷了魏國的外援(例如説軻比能曾經就多次幫助曹魏),一方面又為蜀國爭取到了外援。這種外援包括多方面,例如諸戎可以直接派兵援助諸葛亮;例如諸戎可以內遷到蜀國境內,成為蜀國國民為蜀國效力;例如蜀國可以與諸戎交易,換取蜀國所需要的馬匹等重要物資,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總而言之,好處很多。
諸葛亮曾經聯繫軻比能作為援助
在蔣琬繼承了諸葛亮的位置之後,更是注重諸葛亮此前取得的成果,在諸葛亮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西和諸戎,為了自己的北伐戰略添磚加瓦。在蔣琬看來:
“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
蔣琬認為,之前在諸葛亮的策劃之下,蜀漢與羌胡已經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因此可以在這種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兩邊合作,共同抗擊曹魏。在蔣琬的經營之下,還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的。
在建興十四年,武都的氐王苻健率領着四百名氐人歸降蜀漢;在延熙十年,來自涼州的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率軍歸降。諸葛亮之前提過的蜀漢面臨着馬匹缺乏的困境,我想通過蔣琬的一系列操作,蜀漢的馬匹危機也應該大大緩解。
這一系列的成就的取得除了蔣琬之外,還離不開武侯的另一個繼承人姜維的幫助。姜維本身就是天水郡出身,身邊漢胡混雜,姜維憑藉着自己對於胡俗的熟悉加上自己的武勇,多籠絡羌胡勢力作為自己的助力。我推測姜維的做法可能頗類似於馬超,畢竟羌胡之人素重武勇,在武藝高超並且頗有手段的姜維面前,羌胡之人可能還顯得略微幼稚,就這樣連打帶忽悠得倒向了蜀國一方。
而另一方面,則是南扶夷越了。其實在諸葛亮時期,通過諸葛亮的“攻心”手段,基本上夷越問題已經接近解決,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南方的夷越勢力又開始了蠢蠢欲動。例如説在延熙三年就出現了越嶲郡的叛亂事件,在蜀國名將張巍的進攻之下被解決;在延熙十年出現了文山平康夷的叛亂,在姜維的打擊之下也被平定。
總的來説,南面夷越的叛亂雖然有,但是都是小叛亂,屬於武侯時代的遺留問題,已經喪失了孟獲時期的那種氣勢了。因此總的來説,在蔣琬時代之中,夷越的問題並沒有給蜀國帶來什麼大的危害。蔣琬需要做的就是繼續安撫夷越,以儘可能地調動夷越的物資、人力等為蜀國效力。
因此總的來説,在“西和諸戎,南扶夷越”這一方面,蔣琬完全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並且將其發揚光大,獲得了西戎和南越的支持。
蔣琬注重調集周邊勢力為自己所用
三、“東征”為主,“北伐”為輔
蔣琬對於諸葛亮的“隆中對”也不是一味地模仿與跟隨,蔣琬結合前人經驗和自己思考,將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北伐主攻,東征輔攻的戰略方式調換了一下,變成了東征主攻,北伐輔攻。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給蜀國人留下的印象一定是無比深刻的。諸葛亮數次北伐,雖然屢有斬獲,但是總的來説成就並不明顯。這其中原因是多樣的,例如説蜀地難出、例如説魏國強大。但是我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蜀國經過了多次大變,國力孱弱,因此諸葛亮只得穩重用兵,不敢輕易冒險。俗話説得好:“富貴險中求。”以諸葛亮如此穩重的用兵方式,決定了其戰果也不會太過豐厚。
蔣琬作為諸葛亮的繼承者,自然是吸收了諸葛亮數次北伐的經驗。蔣琬看來,既然北伐難以成事,為何不轉變思路改北伐為東征?因此蔣琬便開始了自己的戰略部署,即以東征為主力,以北伐為輔助,蔣琬本人坐鎮涪陵,上可策應北伐軍,下可策應東征軍。
蔣琬改變了主攻方向
東征,正如我們上面所説,順着漢水、沔水而下,先佔據魏興、上庸二郡作為出川的根據地,達到退可守,進可攻的效果,然後在北伐軍的配合下對曹魏進行“分裂蠶食”,逐漸吞併掉曹魏。而且東征可以藉助水力運兵運糧,解決了諸葛亮北伐時經常運輸不力的窘況。
至於説北伐的輔助功能,在蔣琬在位期間已經開始進行實驗了。北伐軍以姜維為統帥,數次“偏師西入”。我想這樣做的目的是儘可能地吸引曹魏的目光,將曹魏主力引誘到北邊,進而減輕東征軍的壓力,以實現東征的目的。我們也可見當時基本上曹魏能打的一批人如夏侯霸、鄧艾、郭淮等均被吸引在了西北。
這個時候,蔣琬只需要等待一個機會,等待一個魏國內亂的機會,一旦天下有變,蜀國的軍隊便進行東征北伐,蠶食曹魏。正如蔣琬自己所説的一樣:“”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但是因為蔣琬重病早死,蔣琬的這一系列構想都沒有實現,最終蜀漢又走上了北伐的老路,東征計劃就此擱淺。
這裏不得不提一嘴,為什麼蔣琬拼了命也要實現諸葛亮沒有實現的興復漢室的願望呢?安安靜靜地做個太平官也挺香的啊。蔣琬自己是這樣説的:
“自臣奉辭漢中,已經六年,臣既闇弱,加嬰疾疢,規方無成,夙夜憂慘。”
這讓我想起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有一段類似的話。諸葛亮為了報答的是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蔣琬為了報答的則是諸葛亮對他的知遇之恩。為了這段恩情,搭上自己的性命又何妨?蜀漢,是無數有熱血、有夢想的人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蜀漢的原因了吧。
蜀漢一家忠臣
四、總結
蔣琬死了,他的計劃也就此擱淺。我想,這是諸葛丞相的“隆中對”最後一次被人所履行了吧。那遙遙無望的漢室,幾時才能興復?
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沒有辦到,忠心耿耿的蔣琬沒有辦到,膽大如斗的姜維也沒有辦到……
後人只能看着那“隆中對”,看着那《出師表》,一遍遍地緬懷,一遍遍地背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