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孩子的性格主要是遺傳父母的基因,其實不然,遺傳因素只佔了一部分,孩子更多的性格養成其實是來自於後天家庭和生活環境對他的影響,教育方式也佔用了其中的部分。如何能夠讓孩子能夠樂觀,積極的成長,在教育方面就需要父母動動腦筋了,畢竟從小下手,才是最好的時期。
這時候就會有家長問了,我們足夠愛孩子,也自認為做的足夠好,到底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如何能夠真正的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如何才能夠知道孩子是否自卑呢?
有心理學家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做了相關的研究,他認為:如果孩子身上有這6個跡象的話,就證明孩子可能骨子裏很自卑。
1. 太過懂事,對父母言聽計從,並不一定是好事。
很多老一輩的人總是認為,一個孩子懂不懂事,學習上不上進,是鑑定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這種觀念如果放在現在那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擺清一個事實,孩子不是附屬品,也不是用來炫耀比較的,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會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對事物的見解,如果孩子在面對事情時,敢於勇敢的説出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這是好事。相反,對於每件事都毫無主見,全都需要聽從長輩的安排,這並不是懂事,也不是好事。
造成這種局面,大多是因為孩子的內心過於自卑,他們大多是對自己不夠認可,甚至是否定的,所以不敢甚至沒有自己的看法。各位家長請想象一下,這樣心理的孩子未來步入社會,怕是很難生存,甚至還會更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
2. 對自己總是否認
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否經常有這樣的舉動。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還沒行動,就開始否認自己,認為自己不行,做不好。明明是非常簡單的小事,孩子都會先以“我不行”開場。
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表現,家長就要注意孩子內心是否是自卑的,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很可能表示孩子是從內心裏不認可自己的,無法認清自己的價值。如果有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正確的引導和充分的鼓勵,先讓孩子從內心認可自己,畢竟那麼小的孩子,信心一半是來自於家庭的鼓勵和温暖。哪怕做錯了也要告訴他們不要怕,只要大膽做,就沒有任何問題。
3. 批評否定他人的行為
另一種孩子就恰恰相反,他們不否定自己,而是否定他人。在平常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是十分自信,看起來什麼都懂,什麼都瞭解的樣子。
但其實這些孩子往往是非常自卑的,否定他人,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顯示自己的能力,這麼做就是想要通過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的地位,讓人家覺得他自己很棒,很優秀,從旁人的鼓勵和讚美中來安慰自己的內心。
針對於這種孩子,家長就要更加投入時間去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這樣的想法,足夠的耐心發現問題根源,一點點的疏導。
4. 小心翼翼討好別人,過於犧牲自己為別人着想
這個類型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見了,甚至會讓人們覺得這樣的孩子讓人十分心疼。因為他們寧可犧牲自己的快樂,也要去討好別人,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美。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們就要注意,因為是因為內心的自卑,才會讓孩子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此小心翼翼,是自卑的心態讓他們變得更加怕別人的否定和批評。
5. 過於在意他人看法,敏感多疑
都説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單純完美的小天使,敏感多疑用在他們身上可能有些不合適,但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孩子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別人的一些玩笑話,格外在意,甚至改變自己。又或者因為他人的一些評價徒增很多煩惱。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性格引起,確實如此,但孩子內心的自卑也是佔了一大部分比例,真正自信的孩子會面對這些言論有自己的看法,並不會因為其而改變自己。
6. 做事拖拖拉拉,俗稱“拖延症”
這類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做事拖拉,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拖延症”的表現。很多家長會以為這是我們平時所説的“慢性子”,其實不然,他們之所以拖拉,就是不願做的表現,不願做的原因就是因為會害怕面對挫折和失敗,説白了,還是因為自身的自卑。
如果真有了以上的問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去做?
其實教育孩子,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困難。孩子是最單純的,只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培養出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並不難。
身為家長,我們首先應該學會尊重孩子、肯定孩子的行為。在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時,我們應該學會鼓勵孩子、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去引導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更容易培養出一個非常樂觀、開朗的孩子,孩子才不會成為一個自卑的人,將來在社會上立足也不是難事。
各位家長,我們要知道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也許我們平時的很多看似微小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沒有放在眼裏,但我們的一言一行,很可能會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孩子可能會模仿我們的一些行為,也可能會被我們的一些言行舉止傷害得很深。所以説,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各位家長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