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來大禹,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上古時候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帝堯派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結果治了九年都沒有治好,於是禹接替自己的父親繼續治水,歷時十三年,疏通河道,疏導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把洪水治好了。
後來帝舜認為禹有功並且適合接替帝位,於是將帝位禪讓給他,大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城,不接受帝位,而是讓給了舜的兒子商均,但是天下的首領都不去參拜商均而去參拜禹,最後在眾首領的擁戴下,大禹接受了帝位是為帝禹。
大禹登上帝位之後,私心逐漸加重,他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卻避不開自古至今的禪讓制。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
就是説帝禹死後禪讓給了伯益,但是伯益讓給了大禹的兒子啓,夏啓賢明,諸侯們都認為他能夠做好帝位,於是夏啓登上了帝位,其實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大禹後來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又擔心眾人不服氣,於是很早就開始了他的佈局,首先,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了九州,並且鑄九鼎,象徵天下九州歸於自己。另外大禹還定下來了“禹刑”,作為天下刑法的典範,這是大禹加強集權的第一步。
另外,大禹吸取了帝堯和帝舜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兒子推出來的教訓,並不讓自己的兒子早早露面,而是早早的選定了一個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用來吸引各路諸侯的目光,這個人就是伯益。而私下裏,大禹讓自己的兒子暗中培養勢力,不要拿到明面上來。
大禹的兒子啓也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因為一開始大禹治水顧不上家,所以夏啓從下也是受了不少苦,有孃的時候沒有爹,有爹的時候沒有娘,在這種環境之下,夏啓從小性格就很強悍。
多年以來,夏啓跟着大禹東奔西走,攻佔四方,又是治水又是治人,再加上大禹並沒有過早的將夏啓推出來面對各路諸侯的壓力,所以夏啓可以有時間從容的培養自己的勢力而不被針對。
反過來被推在前面的伯益,原本勢力也比較強大,再加上大禹把他推上了下一任繼承者的位置,所以正常來説伯益的勢力也應該日漸增長的,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麼發展的,因為大禹並不是真心的將帝位禪讓給他,而僅僅是先把他推出去,用來轉移諸侯們的視線而已。
所以大禹當然不會眼睜睜的看着伯益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大禹通過各種手段逐漸架空了伯益,到最後大禹死後,伯益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而夏啓卻已經羽翼豐滿,一躍成為了最大的勢力。
所以最後雖然明面上大禹把帝位禪讓給了伯益,但是很明顯伯益根本坐不穩這個位置,最終依舊是被夏啓奪去了。那麼夏朝的開國君主究竟是誰呢?通過前面的講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是大禹穩固了夏朝的地位,所以理論上來説開國君主應當是大禹。
另外根據歷史的考察以及考古發現,在大禹的時候已經有了國家的標誌性東西:軍隊、監獄、以及類似都城的城市,所以説夏朝的開國君主是大禹。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