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⑩羅泉鎮和國內唯一“鹽神廟”(中)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羅泉鎮,為什麼要為管仲建個廟呢?
管仲,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當年他靠開徵鹽鐵税,為齊國成為戰國霸主立下舉世之功。
鹽業是管仲在齊國力主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他制定了《正鹽莢》,成為了中國鹽政的首部大法。“三代之時,鹽雖入貢,與民共之,未嘗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興鹽笑,以奪民利,自此後鹽禁分開”(見《續文通考》)。管仲《正鹽莢》創設了計口授鹽法、專賣制和禁私法。在此後兩千餘年中,各朝各代統治者對鹽業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間接取法於《正鹽莢》,利用管仲之術,政府專控食鹽產銷,即實行鹽業專買專賣制度。
鹽神廟
當時,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壟斷營銷的濫觴,現無可徵信,但管子書中的記載曰: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可信,則説明在管仲時代,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我們看到,羅泉鎮鹽神廟中自然有管仲塑像,其兩側對聯雲:“匹馬釋黃忠,仁義公心垂宇宙;單刀驚魯肅,英雄浩氣壯山河”,寓意在鹽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以仁義禮信為重。在管仲左側身後還供奉有火神李冰的神像,其寓意為鹽井下取出的滷水,只有在火神的保佑下,烈火熊熊燃燒,經過長時間的煎熬,使水汽化,鹽結晶,才能得到井鹽。正如火神神像兩側的對聯雲:“火燃似電驚天地,炮響如雷鎮乾坤”。
火神的楹聯,高度概括了火在製鹽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關羽的楹聯,寓意在鹽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以仁義為重,當從禮信為本。因此,關羽和火神,陪管仲同為鹽神,享受人間煙火,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人類鹽業發展史上,鹽業生產經營者紛紛就地營造各種廟宇或會館,以炫耀郡邑,顯示財富。世界許多地方,因鹽業而建的廟宇和會館一萬餘處,但其名均以地名、歷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迄今為止,各地的廟宇之林,唯有羅泉鎮建有這樣的鹽神廟,被譽為世界奇廟。
羅泉鎮有一個有趣的歇後語:羅泉井的鍋巴鹽一一包鹹(涵)。這説的是,“鍋巴鹽”是羅泉井獨有的特產,是將鹽井中的滷水加以黃豆磨成豆漿,放入鹽鍋裏的鹽滷熬煉分解,一直要熬七天七夜,使鍋中的鹽汁結成鍋巴,越結越厚,最厚的可達一市尺,冷卻後堅硬如鐵,要用鐵錘才能打成碎塊,用麻繩吊着,按斤雨售賣,價格是普通食鹽的三倍。有些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賣主就説這是鍋巴鹽。問:鹹不鹹喲?賣主就回答:“包鹹”。而“鹹”字與“涵”字諧音,於是人們就借用來作為寬容諒解之詞。(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