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知道“第十名效應”,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越好,你越難開心
作為一個也是經歷過中考、高考以及大學4年學習歷程的成年人來説,在我十多年的學習生涯裏,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我的同學。
記得那時候班級裏有好幾個老師世家的同學,這幾個同學受到的壓力可比我們大多了,一旦他們在自己爸媽教學的學科上取得了壞成績,大家都竊竊私語:“你爸不是化學老師嗎?快到隔壁去找你爸補習啊。”“你媽媽教歷史的?那你歷史怎麼老是背不出年代?”
説實話,我對這些同學抱有同情,對他們來説,“成績差就是不願學”的説法從小到大都伴隨着他們。家長越優秀,孩子越受到矚目,一旦成績不如意,很容易遭到指指點點,非要考出個第一第二來,才像是優秀教師子女。
對很多家長來説,開家長會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體驗。每次到學校給孩子開家長會,成績不好的,或是調皮搗蛋的學生家長,都會被特意點名“關照”。家長面子上掛不住,回家自然把怒火發在孩子身上。
這就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反正每次聊天談話,沒幾句就扯到學習扯到成績,“作業做完了嗎?考試考得怎麼樣?你這個成績和誰家XXX差了不少分呢!”讓孩子一下子失去聊天的想法,壓力驟然增大。
甚至在某個學校的運動會上,學生們列方陣喊口號,喊出來的口號竟然是“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一下子把家長比學生還操心成績的現實擺了出來。
大家可以瞭解一下“第十名效應”,這個研究結果來自於杭州市天長小學的一位老師。當時他參加了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發現在場的畢業學生中,那些工作還不錯,取得較高職位的學生,是當年他們班級裏成績普普通通,並不十分出色的學生。而當年考前五名的學生,如今成就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了這位老師的興趣,於是在之後的十幾年裏,這位老師都去留意了他教過的學生開始工作之後,都獲得了怎樣的職位。他發現,當年讀小學的大部分好學生們,隨着年級身高,成績名次逐漸後移。而成績排名7~15名的學生,在進入初中或高中以後,名次開始向前移動。
日本東西啊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也有相似的理論,他的公司有一條擇才標準相當奇怪,是“尋求70分人才”。松下幸之助認為,這個水平的人才有潛能,更願意服從公司條例,雖然不是精英,但很有可能被培養成精英,這就是“第十名效應”。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考不出好成績,就是沒有認真讀書,就是一門心思都在玩。家長更認為,自己為孩子創造出很好的條件,我已經告訴他好成績才能上好學校,好學校才能有更高的知識,以後才不會受苦,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
實際上,孩子早就明白這些道理,但是他更容易去走彎路。想要讓孩子自主學習,那就要培養一個快樂的“努力觀”。
努力首先是快樂的,不一定是在學業上,在做家務,在認真生活,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可以快樂地努力。努力過後得到的成果是好是壞,都要有強大的心理去接受這個結果,足夠自信,足夠有勇氣,強大的心理就被塑造起來了。
誠然,在中國大環境下,學習成績的確是很多學生喘不過氣,成績也是寒門子弟翻身的最快途徑。但家長們必須明白,你是想要一個快樂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給你們賺錢,給你們長面子的孩子?
成績影響人生,但決定不了人生,小學的時候能考出好成績,初中呢?高中呢?大學呢?與其把控孩子一時半會的好成績,不如教導孩子擁有更強大的心理,去接受自己不夠好的成績,去反省自己能不能拿到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