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華!
縱觀中國曆代王朝的亡國過程,南宋無疑是最為壯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廣東崖山海戰,南宋全軍覆沒,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背上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南宋十萬軍民聞此噩耗後,慟哭聲驚天地,動鬼神。十萬軍民忠比心肝,亦接連投海殉國,無一貪生,無一叛國。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屍十萬。
國破家亡斷垣處,浩氣長存,永世難忘。然而,回顧那段歷史,壯烈之餘,不免有人惋惜。為何當時的南宋朝廷不學鄭成功,放棄廣東,去到臨近的台灣島呢?
台灣在南宋時期屬於“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台灣無異於自尋死路。如今的台灣發展得確實很不錯,但是在兩宋時期,台灣還只是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
中國大陸和台灣島形成聯繫最早是出現在三國時期,不過當時的台灣島渺無人煙,其土地也沒有達到耕種要求,島上的生存環境還是比較惡劣的。
到了北宋後期,一部分沿海的居民開始在澎湖列島上耕種,台灣也從這時才有了農耕產業。再後來南宋政府開展海外貿易,台灣海峽作為通向杭州泉州等港口的“必經之路”,其貿易地位顯著提升,南宋的極小的一部分軍事力量也在這時駐紮於台灣島。
雖然台灣島在該時期稍微受到了一些重視,但是這座島嶼仍然不具備接納流亡政府的條件。
到了公元1281年,南宋政府已經被元朝所滅,元朝中央將台灣稱為“琉球”,並且他們還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此時的台灣正式作為一個行政地區被劃分給泉州府衙管轄。後來元朝被明朝所滅,位於大陸的一部分流亡人口進入台灣成立部落,台灣島也因人口的流入而散發出生命活力,不過此時在台灣島上定居的人口並不多。大部分地區都處在蠻荒地帶。
當時荷蘭人殖民台灣,其實統治範圍僅限於台南地區。後來鄭成功收復台灣,將其當作大本營,大力發展,這時的台灣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氣,漢族文化也開始流傳開來。
縱觀台灣的整個發展史,它在南宋時期還只能算是“不毛之地”,南宋流亡政府人口眾多,如果他們全部登陸台灣躲避戰火,那麼其前途也是非常“渺茫”的,很可能會被餓死。宋廷到達後,首先面臨的是一片蠻荒,在台灣島拓展地盤需要足夠的實力和時間,無法長期獲取足夠的戰略補給,幾十萬人吃飯穿衣問題得不到解決,朝廷自然會崩潰。
這與數百年後的明末鄭成功的情形不一樣,明朝的時候因為有閩南移民屯墾、海盜屯墾、荷蘭殖民時期的開發等活動,台灣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移民社會和屯田基礎。
此外,元朝有着遠超南宋的海軍力量,退守台灣也只能成為“甕中之鱉”。
元朝雖然是靠着蒙古鐵騎稱霸天下,但其在征服過程中,不停的收編部隊,其中就包括了南宋強大的水師。後來的崖山海戰中,擊敗南宋朝廷的其實就是投降元朝的南宋水師。
當時南宋流亡政權,四處收集各類船隻,最終只弄到包括漁船在內的大小近千艘船隻。數量和質量遠遠達不到需求。元朝雖只有500艘船,但其船艦都是清一色戰艦。雪上加霜的是,泉州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又將自己上千艘船隻無償獻給元朝。
對比南宋這邊,南宋的流亡政府雖然號稱有十萬人,但是這十萬人有一部分是由老弱婦孺組成,他們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南宋政府登陸台灣,那麼元朝的大軍很快就會將台灣島圍住,再加上島內資源有限,南宋所能堅持的時間必然不會長久。
甚至於在元朝大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南宋軍民很可能根本就無法渡過台灣海峽。因為台灣海峽氣候條件惡劣,南宋水軍均是民船,不具備長距離遠航作戰能力。
此外,南宋雖滅亡,但是還有些地區舉起義旗支持宋室抗元,當時還有兩廣、福建、江西一帶,這些地方相比台灣看起來當然是有利多了,感覺還有翻盤的機會,還可以作為根據地來對抗元廷,台灣畢竟在海外,宋代航海技術雖然有提高,但沒有想象的那麼高,穿越台灣海峽並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對於流亡朝廷,當然不會丟下看起來還有希望的大地盤跑到台灣。
相比之下,依託廣東忠於趙宋政權的軍民持續抵抗蒙元進攻,是相對更理想的戰略選擇。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南宋政權大勢已去,即使南宋軍民奮力抵抗到底,崖山之戰也還是悲壯的結局,不過,崖山之戰雖然敗了,但至少顯示了我漢家人之不屈風骨。
綜上所述,台灣根本就不具備成為南宋“戰時根據地”的條件,所以南宋流亡政府最後選擇的根據地乃是兩廣地區,而不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