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政策傾斜!”
當這幾個字眼出現在招生簡章中,註定會引起波瀾無數。
所以,自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南科大附中”)開始招生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在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風浪。
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直管的附屬中學,南科大附中自創辦以來,就自帶“明星光環”,再加上學校官網列出的一條條 “入學福利”,可謂極具誘惑力:
特聘南科大院士授課;
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外;
爭取推薦特別優秀的學生保送南科大,或爭取南科大對南科大附中推薦的優秀畢業生予以政策傾斜。
人們紛紛拭目以待。南科大附中這一種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方式,會在深圳乃至全國教育圈展現出怎樣的態勢?
是將為各附屬中學提供一條發展新思路,還是終將“泯然眾人矣”?
01 大學附中的“前世今生”回首我國近代大學附中形成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
一方面,時逢新中國成立,國家建設需要大量人才。面對人才資源短缺的情況,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創辦“工農速成中學”,旨在較短時間內,對所招收的工農幹部及工人,通過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學基本知識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升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
在此過程中,速成中學為各大學提供了大量優質生源,並逐漸與大學形成依附關係,這也成為大學附中最早期的表現形式。
人大附中的前身就是全國第一所工農速成中學,從1950年1月籌備,到4月開學,僅三個月。因為它肩負着探索和開創工農教育“速成”的任務,具有“實驗”的性質,故而學校名稱為“北京實驗工農速成中學”。1960年,學校才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如今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前身也均為工農速成中學。
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大學教職工子女入學需要,大學也開始依託自身的優勢而舉辦附屬中學;同時,一些大學尤其是師範大學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科研工作,舉辦了一批附屬中學,作為教育改革與實驗的基地。
就這樣,大學附中這一辦學形態一時間備受青睞,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與中學聯手創辦各種實驗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中學與大學合作培養人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
對中學來説,與大學合作辦學的確有不少利好:
藉助大學的頭銜,提高學校知名度,保障生源
利用大學多種教學資源,如硬件設施、學生社團、學者教師等
合作後通常會有大學“空降兵”入駐中學,為中學帶來更多的人脈資源
……
因為手握資源優勢,並能將優勢結合本校合理利用,所以,許多大學的附中都取得了可以起到示範我國其他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
2001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提出:“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可與高等學校合作,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更激發了國內大學附中管理模式的規模化發展,尤其隨着近年來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很多普通高中為了實現特色發展,紛紛轉型成為與大學有部分關係的大學附中。僅僅上海市內就有60多所“大學”+“附中”的學校。
02 氾濫化帶來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最早批建立起來的大學附中無論在育人目標還是課程設置上均與大學有實質性合作,且合作關係較為深入,所以目前發展相對成熟,在教育領域也享有一定地位。
但隨着附中數量越來越多,競爭愈發激烈,各附中與大學之間合作的寬度與深度出現較大差異。部分大學附中着力于思考和探索依託大學辦出學校特色,亦有相當部分的附中僅停留在淺層次合作上,或者以“掛牌”提升學校知名度。
例如,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擴大學校“名氣”,拉動本地生源質量,開始積極主動地“撮合”當地名牌高校與中學合作辦學,甚至有不少地區的學校還呈現了以做附中為榮的攀比現象。以上海為例,據教育部門調查發現,上海有50多所實驗性示範高中,幾乎都把復旦、交大、同濟作為“攀親”首選。
有中學校長就明確表示:“只有與名牌大學牽手,才能體現自己高中的‘應有地位’。還有校長聲稱:搞‘創新實驗班’,如果別人都選名校合作,你卻不這麼做,就會被邊緣化。”
這些都造成了大學附中越來越功利化,甚至被捲入品牌利用的“漩渦”——也就是中學更多是希望藉助大學的品牌效應提升自身形象,而忽視了與大學實質性的合作。
此外,大學與附中合作的泛濫化問題還表現為“一頭熱”現象,熱的是中學,涼的是大學。
曾有校長感慨:“學校與大學合作後,實質性開展合作的項目只是每週五下午有高校的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專題講座。實際上我們希望除了開設講座外,大學還可以幫助我們培訓老師,並能為學生的課題研究提供針對性的課題輔導。對我們學校而言,確實希望通過與大學合作,採取多種形式和多種途徑為人才的成長奠基,同時也為老師的發展搭建優質的平台。可是我們感覺,大學似乎對此並不起勁兒。”
大學為何不起勁兒?從大學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附中瓜分大學資源,使大學無力應對,“僧多粥少”、顧此失彼的現象在所難免。
同時,在功利化的影響下,附中與大學合作的初始階段就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貫通式的培養體系,沒有課程研發、沒有教師隊伍建設、沒有綜合實踐活動的互通,最後真正與大學需求對口的人才能有多少?
而且就目前來看,國家政策的轉變也是大學不起勁兒的原因之一。前文提到過,大學附中最初建立是因為附中可以為大學提供對口的人才,並且解決大學教職員工子女入學的問題。
現如今,隨着高考政策的不斷完善,管控力度加大,過去大學在招生環節向附中傾斜的可能性受限制,更無法為附中提供直接錄取的機會,對大學來説,利益互惠的天平逐漸不均。沒有了內驅力,自然就沒有了積極性。
03 以名校為鑑,尋求解決之道面對如此多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 制度保障是關鍵
附中發展離不開相關制度的保障。這種制度保障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對附中發展的特色定位與支持,通過給予附中特色定位,並以此構建起學校發展的外部評價機制,為附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其次,附中自身的主動發展機制的建設,特別是在相關人、財、物等方面的制度設計,激勵全體教師參與到學校發展之中。
第三,附中與大學溝通機制的制度化,通過相關制度和章程的共同設計,保障雙方溝通的持續性,避免大學領導“人走政息”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第四,完善大學方面的評價制度,將支持附中建設作為大學社會責任考察的重要指標。
◎ 附中應與大學形成文化自覺
附中的健康發展,有賴於附中與大學雙方的文化自覺。
附中的文化自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附中需具有鮮明的辦學追求並能將其內化為教師的共同信念。附中的優勢應更多地體現在普通高中教育現代性而非高考升學率的短期提升上。
其次,附中需要具備對大學文化的理解力和轉化力。附中需要在瞭解母體大學的學科或專業特色、學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尋找到有效的契合點,並能夠將此轉化為學校發展的生長點。
對大學而言,只有將支持附中建設作為傳播大學文化、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增進社會公益的重要途徑,才能更好地實現與附中的貫通培養目標。
目前國內也不乏優秀的大學附中發展案例,筆者對此進行了部分整理,希望為南科大附中及其他大學附中的發展提供借鑑。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依託大學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依託清華,銜接培養”是清華附中特有的教育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清華附中充分挖掘清華的教育精髓,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大中學貫通培養之路。
其中包括:“一條龍”試驗班、高中馬約翰體育特長班、全國理科實驗班等。
“一條龍”育人模式是在清華大學領導下,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學銜接培養高素質、有特色、創新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
學校依靠清華大學人才資源的優勢,與經驗豐富的專家一道進行論證和研究,打破“各自為教”的封閉狀態,確立了“面向21世紀,清華附屬學校‘一條龍’整體教育改革的研究與實驗”這一總的研究課題,並根據不同的情況,確立了10項子課題,逐步加以研究實施。
“高中理科實驗班”其主要內容和特點是:根據學生理科學習方面的特長,大幅度壓縮必修課課時,開設專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開設屬於探索大中學教育銜接的課程,如數學建模、普通物理等;開設屬於拓展性的課程,如計算機軟件製作、科學與文化、中國文化、英語口語等。
為使實驗班在理科方面擁有明顯專長的學生儘早進入“科學研究狀態”,體驗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清華附中和清華大學的優秀教師合作,開發了“科學研究課”和“綜合文科”兩門以研究方法為主線的專門課程。
“馬約翰體育班”是為具有體育天賦的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的廣闊空間,其充分利用清華大學師資、實驗室、圖書館和運動場等優勢,進行大中學銜接培養。
多年來,清華附中以多種培養模式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均收到了明顯的育人效果,各類優秀學生、理科、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大量湧現,為清華本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後備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打造“交大創新實驗班”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作為上海名校之一,正在依託上海交通大學,承擔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
在學生培養方面,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大學資源,組建“交大附中校友講師團”、“大學教授專家講師團”,通過授課與專題講座等形式,開拓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校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選拔在初中階段已顯現出綜合能力較強、創新潛質突出、有特長的學生組成“交大創新實驗班”,對其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育,使學生的創新素質能得以顯著提高,為進入大學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學校的規劃和發展都得到了交大的支持,交大的專家學者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交大為學校提供科學前沿的學習資源,目前,學校和交大校園網已經實現了網絡鏈接,形成了信息資源共享。
04 從國際視角看附中建設當然,大學附中這一模式並非中國所獨有,我們也有必要站在國際比較的視角,研究其他國家大學附中的發展狀況。
以美國為例,隨着小布什總統《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的頒佈,創建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學校改進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批新成立的大學附屬中學很快發展成為當地的名校。而一些老牌的大學附屬中學仍舊以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姿態,影響着教育的發展。這一情況與我國當前的情況有一定的相似性。
綜合歷史資料來看,美國大學附中產生的原因包括三方面:
首要原因是為了滿足大學教職工子女的就學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即便是一些著名大學的教師,其子女要就讀公立的名校都會十分困難。
為此,哥倫比亞大學於2003年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學校,其首要目的是服務於大學的人才引進和人才穩定計劃,為大學的教職工子女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以此來增強大學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個原因是地方教育局主動牽線搭橋,通過創建大學附屬中學聚焦特色辦學,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環境。
第三個原因是開展教育實驗,踐行教育理想。
雖然,美國大學附中的創辦也有類似於我國為了解決大學教師子女就學的原因,但可能由於美國大學本身的創新追求,在美國的大學附中幾乎都把創新人才的培養或者説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作為重要的辦學追求。
在此,我們選取了兩所學校為例進行剖析——芝加哥大學實驗中學與紐約城市學院附屬數學、科學和工程高中。
紐約城市學院附屬數學、科學和工程高中
紐約城市學院附屬數學、科學和工程高中,是紐約市九所著名的特色高中之一。
基於與紐約城市學院的合作,附中的學生能夠有機會在高中階段就接觸到處理結石問題,閲讀莎士比亞著作,探討果蠟遺傳學,設計電路,辯論中世紀的法院系統,或瞭解德國的文化。
除了與紐約城市學院的合作之外,學校還與西奈山醫學院建立了夥伴關係,允許十年級學生選修工程、數學和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的選修課。高年級學生每週也可以有半天時間進入大學實驗室做實驗。
當然,除了利用大學資源進行課程開發與整合之外,紐約城市學院對學校課程建設方面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因為附屬中學所招收的都是紐約市最頂尖的學生,因此,紐約城市學院開放了部分大學的課程供高中學生選修,並給予大學的學分。
例如,12年級學生的《經濟學基礎》,是一門由紐約城市學院開設的為期一學期的課程,學生通過考試之後能夠獲得紐約城市學院的學分。
芝加哥大學實驗中學
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校。
作為芝加哥大學的實驗中學,學校所形成的文化氛圍與其他普通中學有很大的差異,芝加哥大學注重思考和探究的文化深深地影響着實驗中學的學子。
在合作辦學上,實驗學校與大學之間的合作不斷髮展,形式多樣,除了可以進入學校選修課程外,學生參與大學教授的研究項目也是一種重要的合作形式。
2013年,簡·迪森特教授的實驗室在研究兒童在道德情境中的反應,分析兒童的同情心和作為團隊成員中的個體在道德決策中的作用,實驗中學的兩名學生參與了這項研究。此外,還有兩位高三的學生參與了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影子內科醫生項目,一位高一學生參與了大學睡眠實驗室的研究項目。
同樣的,實驗中學的學生也在積極創造機會能夠更好地利用芝加哥大學的資源。比如,實驗高中與大學之間的藝術交流非常頻繁,實驗高中的銅管樂隊與大學樂隊經常一起排練,在科特演出中心表演。
2013年,高中的兩位學生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在科特演出中心展示了自己編排的舞蹈。同時有部分學生參與了大學的午間音樂會。實驗中學的戲劇老師帶領整個高一學生觀看了大學表演藝術系演出的劇目,同時還邀請大學的教師來給高中生講課。
所以,實驗高中能獲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背後的關鍵因素來看,至少有幾點值得重視;第一,傳承了芝加哥大學的文化;第二,實驗學校的高層領導同時擁有在大學和附中工作的經歷;第三,實驗學校與大學的深度合作體現在師資的雙向交流。
而這些,都是值得我國附屬中學長遠發展所借鑑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校長會”。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學校
- 大學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13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