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段亂世,雖屬亂世,但卻是士族崛起的黃金時期,所謂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稱為門閥,三國所有的名士基本上來自士族。
因為士族有錢、有地位、有土地、有資源和人脈,能夠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同時又能掌控天下的輿論和人才推薦的渠道,同時士族也是當時進入上層社會的主要來源,與其説名士是來自於士族,不如説是士族階層創造了名士。
東漢士族
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士族,尤其以袁紹和袁術為主,他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們的祖祖輩輩在朝廷擔任高官,而且還是三公級別的高官,所以他們的後代就有了一個非常高的出身,和一個非常好的名聲,只要振臂一呼,也比一個出身貧寒的庶族一輩子努力所取得的成就還要大。
比如袁紹就是如此,出身好 名聲好,就成為當時最出名的名士,而袁紹的家族就來自汝南郡,汝南郡屬於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豫州,除了袁紹還有曹操,曹操的故鄉是沛國譙縣,曹操家族在當地也算是名士,還包括曹仁、曹洪、曹純以及夏侯惇、夏侯淵等家族,因此在當時有一種説法就是:三國的名士在豫州,豫州的名士在潁川。
袁紹與袁術
潁川郡屬於豫州,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這個地方位於河南省的南部,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六郡國之一,豫州下轄:陳郡、汝南郡、安豐郡、弋陽郡、潁川郡、梁國。如果以整個華夏土地來看的話,豫州又在整個中國的最中間位置,潁川郡則在豫州的最西邊。
潁川郡是豫州最接近東漢都城洛陽的郡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個離首都很近的地方,交通又很發達的地方,一般來説都是戰略要地,比如今天的天津市,很像三國時期的潁川郡。
潁川郡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士呢?
東漢十三州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潁川郡有四大家族,分別是: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潁川鍾氏、潁川庾氏。這種情況很像江東四大家族陸氏、朱氏、張氏、顧氏,也就是常説的吳郡四姓,因為東漢末年士族崛起,哪一個勢力想要統治當地,都必須得到當地大家族的同意,否則統治就不會穩定。
1、潁川荀氏
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龍和他們的後代,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慧眼棄袁紹跟曹操,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代的尚書令,在朝廷居中調停、處理內政,是當時名士的領袖。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也是曹操的戰術大師,同樣是當時的名士。
2、潁川陳氏
代表人物有陳寔、陳紀、陳羣、陳泰祖孫四代人,其中影響力最大、名聲最大的要數陳羣,説到陳羣,我們都知道曹丕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陳羣的作品,而這一人才選拔制度涵蓋了整個魏晉南北朝,影響深遠。
荀彧與荀攸
3、潁川鍾氏
代表人物有鍾繇、鍾會父子,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鍾會,鍾會是公元263年魏國滅亡蜀漢的功臣之一,同時也是引發成都叛亂的罪魁禍首之一。
4、潁川庾氏
代表人物有庾嶷、庾遁,庾遁的曾孫就是東晉時期的權臣庾冰、庾亮兄弟兩人,潁川庾氏同時也是東晉四大家族之一,其影響力到了東晉才達到巔峯。
除了以上出身潁川的四大家族之外,潁川名士還有郭嘉、司馬徽、徐庶、郭圖、韓馥、淳于瓊等人。潁川之所以能出這麼多名士,根本原因就在於潁川這個地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人文。
潁川郡所在的豫州
潁川離首都洛陽只有140公里左右,在當時騎快馬只要大半天時間就能到達首都,潁川離東漢人口第一大郡南陽郡只有200公里左右,在當時騎快馬也不過一天多時間,潁川離當時漢獻帝所在許都只有44公里,騎快馬只要一個時辰就能到。
換句話説,潁川在當時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重要城池的核心位置,從洛陽或者南陽到許都都要經過潁川,從許都到洛陽或南陽也要經過潁川,這就是交通要道,又屬於當時的首都一天經濟圈,不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在經濟上也毫不遜色。
所以才會有很多人生活在這裏,人多了自然大家族就多了,大家族多了,名士也就多了,據《後漢書 郡國二》記載:潁川郡下轄十七座城池,在東漢中後期有户口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人口一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潁川郡
這可是百萬人口的大郡,是當時少有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郡,比起東漢末年戰亂時期的冀州才有一百萬人口來看,一個郡比一個州人口還要多,可見潁川有多麼繁華,而且要承載這麼多的人口,就得有相應多的耕地來養活。
在當時人口雖第一生產力,任何資源都比不上人口資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預示着這裏越繁華,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當多的大家族到這裏生活,同時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
另外,潁川郡也是歷史上最悠久的郡,據説黃帝是出生在潁川郡,同時夏朝開國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潁川郡,所以潁川郡的歷史算起來有四千多年,幾乎和華夏文明同時誕生。
正因為歷史如此悠久,所以潁川這個地方開發非常早,有大量黃帝時期和夏朝時期的貴族居住,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下來,就形成了潁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來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為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