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恢復高考後第一年,來看看1977年試題長啥樣!網友:這我能考上北大清華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經典

43年前的1977年,中斷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恢復了。對於不少50後和60後來説,這是命運轉折的一年。

一次高考,讓無數人有了重新選擇人生的機會。當然,更有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如今的飛速發展,離不開老一輩人用生命打下的基礎。而這其中就有很多人,都來自於那次高考。

為了儘量照顧到每個地區的差異,所以採用的是各省獨立命題的考試方式。

而這種自主性和適用性較強的方式,也沿用了多年。

如今的高考模擬卷滿天飛,但是在過去,別説教輔資料了,能把課本給湊齊了就算是不錯。

那麼那一年的高考,試題究竟有什麼特點呢?

特點一:手寫油印

在70年代,發展起步晚、底子薄的落後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細節。

這其中,就包括印刷業。

可能現在知道“油印”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在那一年,河南省的考卷,只能通過手寫油印的方式來批量印刷。

試卷,是一手工整剛勁的手寫楷體字。從書寫到排版,完全依賴人工。

這樣的一張試卷如果放在今天,光憑這門“原始的手藝”,不説大紅大紫,至少也會被驚為天人。

論美觀的話,可能“時尚之都”上海的考卷,才算得上美觀大方,也更接近於我們認知中的“試卷”。

特點二:難度“低”

看了看山東省的這份語文考題,除了“明火執仗”這個詞可能在如今看來有點“生僻”之外,難度不算太大。

而山東的數學考卷,以如今的標準來看的話,也稱不上難。

難度同樣“不高”的,還有山西省的語文試題。

以及除了最後的翻譯題,其他難度約等於零的英語試卷。

之前有網友在網上看到了這些試卷後,

揚言道:這樣的試卷,我能考上清華。

雖然是一句調侃,但是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的話,在這種難度下考上名校也不是沒可能。

但是,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歷史特徵。

在那一屆高考中,真正有難度的,根本就不是試卷,而是除了考試之外的幾乎任何事情。

備考“萬象”

有位朋友的爺爺,曾經是那屆高考的閲卷人。

據他所説,在古文翻譯裏,甚至有人把唐太宗給翻譯成了一名國外的軍官。

這真不是段子,因為和如今相比,那個年代高考生的文化水平確實有較大的差距。

但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能認識字的人,就已經算得上是大半個知識分子了。而這種錯誤,真的算不上什麼。

提到書,也就是備考資料,這其實也是個問題。

我們如今在高考前,押題、模擬樣樣俱全,但是在那時,想找到一整套複習資料可能都是奢望。

那些東拼西湊攢到一塊的複習資料,內容全不全都是個問題,更別提什麼“15分的必考題”了。

艱苦的環境,是勵志故事的“搖籃”。

但是在條件窘迫的客觀條件下,註定了不會有太多“感人至深”的奇蹟。

在一些地區的考場裏,考生實際到場的參考比例甚至還不足3成。

而高達570萬的考生中,最終也只有27萬多人被錄取。

錄取率,4.7%。

但是無論是哪個年代參加過高考的人,心裏都會很清楚:當初對高考有過多少的不在意,將來的人生就會有多少的追悔莫及。

無論那屆高考的難度如何,老一輩的歷史使命已經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