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與紡織有何聯繫
黃道婆,這名字聽起來倒像是某位媒婆的稱呼,可她卻是一位為世人敬仰的傳奇人物。黃道婆又被稱為黃婆,還有後人尊其為黃母,在當時的松江烏泥涇上生活,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彙區下面的華涇鎮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著名棉紡織家和改革家。
黃道婆紡織工具
歷史書中對於黃道婆這一人都有所介紹,可見她在棉紡織行業和棉紡織器具改革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黃道婆紡織之間之所以會結下不解之緣,主要源自於早年生活所迫。黃道婆十幾歲時便因為家中貧困被父母親賣去給別人做童養媳,後來背井離鄉,幸虧得到當時的黎族這一族羣的接納,黎族熱心助人的同胞們還交給了她紡織技術,而黃道婆紡織也極其具備天分,後來根據前人的紡織技術和自己紡織經驗的積累,不斷改進紡織技術並對紡織工具進行改良。
當時整個中國正處於農耕時期,但是已經出現小農經濟體制。所以人們一旦掌握了紡織技術,不僅可以養活自己,而且可以通過這門技藝獲得生活來源,也就是可以通過紡織賺錢。而早已掌握先進紡織技術的黃道婆所想的並不只是自己可以生存生活,她也毫無保留的將這些技藝傳授給他人,並推動了當時紡織技術的發展以及滬地紡織經濟的進步,使其成為當時全國棉織業的中心地帶。所以黃道婆在紡織行業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後來的清朝,更被尊稱為布業始祖。
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
中國古代歷來傳承着男耕女織的社會結構,這種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持續到元代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女性紡織業的形式與內容卻因為一個女性人物而發生着悄然的改變,這個人就是黃道婆。
黃道婆教授鄉親新紡織技術
古時候,原本只有絲紡織與麻紡織,富貴人家通常穿順滑輕薄的絲綢,而它昂貴的價格對尋常百姓而言則是完全無力負擔的,因此大多數人民只能穿又糙又重還不透氣的麻布,穿在身上十分難受,而如今我們能穿上舒適的棉布,則是得益於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造福於大眾,使元大婦女的麻紡織逐漸轉變為棉紡織,使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邁進了一大步。
當年的黃道婆從夫家逃出,來到遙遠的海南學習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她勤奮刻苦,熟悉了所有工具,織布如梭,最終回到故土。老年的她將學到的手藝交給鄉親婦女們,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改革紡織工具,製造了新型的擀、彈、紡、織眾工具,革新了滬地棉紡織的舊貌。
首先,黃道婆創造了新的擀籽法,使婦女不用辛苦地用手指一粒一粒剝,而是借用小鐵棍,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後來,為了使擀籽能夠更快一些,她借用腳踏車原理,製造了軋棉機。此外,她還將一尺長的小弓加為四尺多,弓弦以繩替弦,不再用手指撥絃,而是用棒椎擊,彈起棉花來又快又松,還十分乾淨。還有三錠腳紡車、織布機以及染色工藝,等等諸多方面都幸虧了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使整個社會的棉紡織面貌煥然一新。
革新家黃道婆生平簡介
説到黃道婆,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被稱為中國紡織第一人,我們現在穿的以棉為原料的衣服的最初的技術就是她傳承下來的,她在紡織這方面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她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改進,對以往技術不良的地方進行革新,推動了整個生產進程。那麼今天小編就好好的跟大家説一説這位革新家的故事。
黃道婆畫像
因為其成就故後人都叫她黃道婆,但她的真名卻無人知曉。她出生在南宋時期的長江之濱,童年並不愉快,親人在混亂的年代都早早離她而去,小小年紀便要自己討生活,跟着鄉親學習能養活自己的本領,但是已經有種植棉花,用棉花織布的技術,但還很落後。小黃道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紡織,從此便跟紡織離不開了。剛接觸紡織的黃道婆棉花彈得不好、織布也不精美,用手包棉花籽也比不上大人的手腳快,所以黃道婆一直都在想辦法改變現狀。後來在經過一段非人的童養媳生活後,黃道婆為了自己的紡織夢,搭船到紡織技術比較發達的閩廣地區學習當地的織被技術。運氣很好的黃道婆碰到熱情好客的黎族姐妹,不僅把她當成親姐妹一樣照顧,還將當地的紡織技術傾囊相授,黃道婆心存感激,一直都很努力的學習。
在家鄉安定下來後,帶着技術回到家鄉,革新了手剝的方法,採用鐵輥碾,大大提升了紡織速度,技術也相應得到改進。
黃道婆的貢獻有哪些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衣被天下里的張鈞甯扮演的黃巧兒,外表乖巧善良,但內心自有一番追求事業的熱情。其實這個黃巧兒就是名傳天下的黃道婆。黃道婆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作出重大貢獻的婦女之一。那麼黃道婆貢獻到底有哪些呢?
黃道婆圖片
被稱為中國紡織之母的黃道婆是宋末元初人。她幼年時期過得十分悽苦,她十幾歲時就被賣做童養媳,後來受不了夫家的折磨匆忙逃出,到了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在那裏她受到了淳樸的村民的歡迎,還學習到了她們精湛的棉紡織技術。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將近三十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她的紡織技術已經比當地人還要好。而長年未歸鄉,她十分思念故鄉。
在元朝元貞年間,她回到了烏泥涇。多年未歸家,她才發現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朝廷換了,而人們的勞作更加先進了,植棉業在長江地區迅速普及。但是很快黃道婆就發現,人們種植出來的棉花的利用效率很低,紡織技術很差。於是她就想要將自己高超的紡織技術教授給大家。
她不但將紡織技術教給了當地的婦女,還改良了一套紡織的工具,甚至還創造了心事紡車。黃道婆貢獻不僅僅是給當地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對整個國家的紡紗效率產生了巨大影響。就這樣,烏泥涇這個地方成為了全國的紡織中心,淞江地區的布匹被稱為衣被天下。
盤點黃道婆有哪些功勞
絲綢是一種穿在身上很順滑的布料,但價格昂貴,在古時候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穿得起絲綢,平常人家大多數普遍穿以棉為原料織成的衣物。老百姓能褪下粗糙的麻布,穿上這種棉,就不得不得益於這位有着卓越貢獻的紡織工——黃道婆。她是中國紡織第一人,她傳承的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紡織技術的進程,黃道婆功勞非凡。
黃道婆紡織機實拍
黃道婆跟絲綢並無多大關係,她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棉花上面。革新了手工剝棉花籽的方式,採用鐵棍碾壓,大大提高了速度,教人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她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織布養活自己,然後和紡織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都在為紡織技術奔波。年少的時候為了學習到更好的紡織技術,搭船南下到技術好的閩廣地區。一個小姑娘,不懼危險,一個人跑那麼遠,只為學習到更好的技術,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能做到。後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她學到了技術,而且帶着一份責任感,在家鄉需要她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將自己的所學,全數教給當地的人們,並進行推廣。
為了提高速度,不再人力剝棉花籽,用軋棉機;改進了一尺長用手彈棉花的方式,運用彈棉弓,解放了人力,提升了產量;還改變了當時單一的織布,在布料上進行形式、花紋的改造,大大增加了布料的美感,使得棉質的衣物穿上既舒服又不失美感。紡織上的黃道婆功勞,沒人能不認同。
黃道婆的精神是怎樣的
有的人滿腹私心,只一心向社會索取,他們人雖活着,卻有如死去一般;而有的人終身奮發向上,一心為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努力,即便他們的生命停止了,但其精神卻永遠留在大家心中。而黃道婆就是後者,黃道婆的精神是我們全社會不斷前進的明燈。
黃道婆塑像
黃道婆的精神之一是堅持,黃道婆是中國紡織第一人,教會了人們製作制棉工具,以及崖被的織法,為中國當時的紡織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世人都很崇敬他,這一切的成就都是她不畏艱苦,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得來的。她的頑拼搏、持之以恆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向她學習,她就是我們在困難時的榜樣。
黃道婆的精神還有頑強、樂觀,她雖然出身貧苦,在那樣戰亂的年代,家人也很早就離開她,留下她一個人面對世上的起起落落。但是黃道婆一點都不怨天尤人,而是很努力的讓自己活下去,跟着大人們,下田、包棉花、彈棉花、織布,不管什麼重活累活都幹。在殘忍的現實面前,她學會了自力更生。
此外,黃道婆的精神還有革新,她只要一有時間就鑽研她喜歡的紡織,但是那個時候長江一代的技術都很落後,黃道婆嚮往更先進的技術,就出逃至閩廣一代學習已相當純熟的紡織技術,並且不安於現狀,不斷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為世人創造了無數先進的工具與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