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北高中學生參加湖北省中小學生創客競賽活動。
學校開展豐富多元的校內外培訓和教研活動,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教師之間精誠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討氛圍。
興國必先強師。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和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
近年來,黃陂區漢口北高中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戰略發展中最重要的位置,通過制度改革、精神引領、專業提升等多措並舉,讓老師們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打造出一支師德優良、學識過硬的教師隊伍,不僅辦學成績頗為亮眼,更為師生點亮一方夢想與心靈的“明燈”。
從風格各異到守望相助
他們組成精誠團結的“金牌隊伍”
漢口北高中由原黃陂四中和黃陂五中合併而成,最初,兩校老師有着明顯不同的風格。“五中外向灑脱,四中相對矜持內斂,老師們各有所長,他們的融合度決定了學校的發展速度。”校長何盛宇介紹,學校從管理制度、辦學理念、組織構架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從辦學初期,就定下“自強不息,向上有為”的發展精神。“這句話是鼓勵學生,更是鼓勵老師。學校生源不佳,但只要找對方法,肯下狠功夫,就能出成績,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拼搏。”
為增強教師凝聚力,學校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形成德育的骨幹力量,依託教師全員聘用制和班主任績效考核等機制,實行班主任競聘上崗,選拔思想道德素質好、組織管理能力強、樂於和善於做學生工作、有一定經驗的老師擔任班主任,使班主任隊伍得到整體優化。
為了實現教師可持續發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學校開展多元培訓,多次邀請省市著名學科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學專家進校講學,促進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開展校本研訓,學校先後開展“三展示一公開”活動(主題教研展示、備課本展示、作業展示和公開課)、有效課堂教學活動以及“進步體驗課堂教學模式”推進活動,全面提高優課率;開展青藍工程,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儘快適應新課程、新高考的需要;打造名師工程,幫助骨幹教師突破專業發展瓶頸,全面提升教學、教科研能力,幾年的時間內湧現出一批市區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
在學校管理上,領導幹部親力親為,身正為範。他們將教師和學生的事,當做是自己的事。今年春季疫情緩解後返校復課,要實行小班教學,為了保證效果,學校緊急購置9套多媒體設備,將教室進行改造,同步直播,確保小班教學效果。高考衝刺的兩個月,校長何盛宇和班子成員堅守學校,與師生同吃同住,從每一個洗手枱的設置,到食堂的每一頓飯菜的搭配,他們都事無鉅細、嚴格把關。
經過6年的融合發展,漢口北高中組建起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善於創新的教師隊伍,既讓老師們感受到為人師的幸福,也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上好網課,老師在江堤一坐就是一小時
他們身體力行詮釋何為責任擔當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高三的複習節奏。大考當前,師生卻要適應新的教學方式,“説實話,大家心裏都沒底。”年級主任許其輝説,“學生急,老師們更急。漢口北高三年級組的老師們,想盡一切能想的辦法,克服重重困難,只為幫孩子們渡過難關。”
高三(9)班的語文老師劉文君,是學生口中的“小辣椒”,因要求嚴厲而得名。疫情期間,她被隔在了江心島——天興洲。當接到高三年級要在大年初六開始上網課的通知時,她既沒有電腦,也沒有寬帶網絡,住的地方甚至連手機信號也很微弱。
為了上好課,她先請村幹部幫忙買電腦,每天提前一個小時出門,推着自行車,帶着桌椅、書本、電腦,去江邊空曠處、江堤高處,去村委會門口、派出所門口找信號上課。不論颳風下雨,從未間斷。下雨時,她一手撐着傘,一手點鼠標。為了上晚自習,她常常一個人打着手電筒,在江堤上一坐就是一小時。
知道劉老師的上課環境後,學生們紛紛發來“劉老師辛苦了”的慰問短信,可劉文君不覺得苦,“這是我作為老師的職責,絕不能因為我的個人原因,而影響學生的學習”。
復學後,全校進入衝刺高考的關鍵階段。高三(8)班語文老師林緯,在冒着大雨趕往學校的路上,不慎在濕滑的路上摔倒,膝蓋重重地撞在路邊尖鋭的建築垃圾上,嚴重受傷,到醫院縫了14針。當醫生建議她休息半月,林老師拒絕了,兩天後又重新站上講台。“高考之下,一天都不能放鬆,和孩子們的未來相比,我的傷不重要。”
這是學校高三團隊帶領學生向目標衝刺的縮影,也是全校教師敬業精神的寫照。年級組長楊建周坦言,漢口北高中生源不佔優勢,但老師們從未放棄過一個學生,他們用汗水和智慧,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這個團隊,合作了20多年,有默契,更有衝勁,大家相互照應,相互幫助,就一定會有收穫。”
三年將數學平均分提高30分
他們“對症下藥”擊破學科弱點
7月25日,剛查到自己的高考分數,學生胡駿就興奮地給班主任王利祥打電話,“王老師,我做到了!”胡駿的高考總分為602分,這個在高分段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成績,對於他自己來説,卻是入校前從未想過的高分。
胡駿説,自己中考時,數學只考了85分,今年高考考了120分,“謝謝王老師和其他老師們的幫助,是他讓我不放棄,不斷突破自己”。
今年高考,漢口北高中考出了歷史最好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在這背後,不僅是老師們的敬業堅守,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探索科學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漢口北高中的學生有自己的特點,老師必須為學生‘把脈’,摸準他們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王利祥説,三年來,他手機裏一直保存着這屆學生進入高中第一次數學考試的成績,全班數學平均49.9分,是他教書20多年來最差的一屆。每逢大考,他都會把這張圖拿出來,讓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進步了。“今年高考全班數學均分78分,胡駿更是考出了120分,來之不易啊。”
從49.9到78,從85到120,得益於漢口北高中數學組開展的“十三五”市級重點課題《農村普通高中數學進步體驗教與學實踐研究》的探索與實踐。
從高一入校開始,數學備課組基於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學習存在畏難心理等現象,一方面做好初高中數學銜接的補償教學,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課堂教學中貫徹進步體驗教與學的“三多三少”原則,即多備學情,學生為主,教師少講;多備知識點的變式,循序推進,學生少做、精做;多陪伴多鼓勵,少批評,並結合進步體驗課堂“預、展、講、練、評、結”等六個步驟,激發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學習的愉悦感、掌握運用知識的成就感。
複習備考期間,數學教師們利用教學信息數據和資源,根據班級情況、學生個別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整合教學資料,精編訓練題型,緊盯基礎知識和學科能力要求。鼓勵學生敢問、善問,引導學生在自己努力思考、積極探索後,主動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探討,在思維的碰撞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更有目標地各個擊破。
這種體驗式教學,調動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善數學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使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獲得感,成就了數學成績的穩步提升。
不僅是數學,全校各個科目都在課改路上不斷嘗試、不斷突破。語文組依託“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的策略”這一個課題研究平台,開展了“經典誦讀”和“國學講座”等系列活動。英語組作為武漢市教育系統“女職工建功立業示範崗”,開展農村普通高中學生英語閲讀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相關教學研討活動。學校還組織開展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教學展示周活動、高效課堂達標課教學研討活動。每週的集體教研都能落到實處,每次教研活動老師們都能有所收穫。
疫情下的高考,是一場考驗,更是一塊試金石,在全校教師的努力下,漢口北高中2020屆高考全面開花,純文理一批二批、藝體類重點校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僅走出一條個性化育人之路,更在課程深化改革中,探索出了最能符合本校實際、最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撰文:易明 熊慧 王潔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