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離開校園去打拼 你還有本錢經歷失敗

  考研還是就業?本來就不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如何取捨取決於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如果確實對研究和學習有興趣而且有能力,那麼你儘可以選擇考研,總有一天你會學有所成,實現自己的抱負。反之也應該考慮到,學習不是目的,工作才是根本。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大學培養的許多畢業生雖然都很聽話,學習很用功,但卻缺乏創造力和獨立思考,更欠缺JUST DO IT 的執行力。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不如趁着年輕早點離開校園去打拼,這樣你還有點本錢經歷失敗。大學生應該多一些獨立思考。

  要就業,就得提升你自己的競爭力。而競爭力絕非個人學識這一方面,參與社會實踐,比如説做義工,就是鍛鍊自己、提升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2008年我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進修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圖書館、養老院、醫院、學校、運動會、慈善晚會和總統競選組織等各個場合,都能見到大量義工的身影,可以説做義工的觀念已經深入到了西方各年齡段的不同人心中。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大量地接觸社會,鍛鍊自己,包括當年哈佛大學畢業、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不乏上述經歷。可以説,在美國社會早已普及的義工制度,就是對大學生最好的工作鍛鍊。我一個美國同學的孩子,女孩,高中開始便利用暑假在網絡報紙尋找信息,報名應徵各種假期義工。剛放假,就看到她滿滿的日程——去兒童繪畫中心服務、市醫院做前台引導、夏令營做助理、圖書館整理圖書……因為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做義工的記錄,會讓她在申請大學時加分不少。今年正準備大學畢業的她,已經提前修滿了學分,並有大量的社會實踐經歷,已申請並得到了幾所美國著名常青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

  而反過來看中國的大學生,早在在中學,甚至小學時就開始忙着題山文海以應付考試和參加各種讓人提不起興趣來的“興趣班”。家長和老師都沒有注重培養孩子去主動參與社會實踐。這些在象牙塔中長大的孩子一旦畢業面對社會,根本沒有躍躍欲試的興奮,有的只是失去保護的恐懼。這就使得很多大學畢業生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更願呆在校園裏,甚至覺得永遠不出校門才最好。當然,這種現象的發生,不能説是哪個畢業生、哪個羣體和哪種政策的失敗,而是我們整個教育方式出了紕漏。

  有一則消息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示。2008年底蓋洛普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員工敬業度和工作環境研究”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敬業員工的比例為9%,怠工員工為19%,其餘的為從業狀態即應付工作,敬業度指數大大低於美英等發達國家,也低於泰國等一些亞洲鄰國。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為什麼每年畢業幾百萬的大學生,而企業卻苦於招不到合適的人才。

  社會在進步和發展,大學畢業生應該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要求環境來適應個人。如果你想就業,想在職場上發展自己,何不從現在開始呢?

  李佳麗(Kelly):美國Babbitt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廣州巴比特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培訓師,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訪問學者,美國ISU繼續教育學院客座講師,美國禮儀協會海外會員,曾就職於政府機關、新聞媒體、大學和大型企業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6 字。

轉載請註明: 早點離開校園去打拼 你還有本錢經歷失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