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晁錯,基本上都是因為他的削藩之策引發七國之亂而當了背鍋俠,最後穿着朝服被漢景帝劉啓腰斬於市。但是大家可能還不知道的是:晁錯應該還是個不錯的軍事家,他之所以死於非命,完全是跟錯了人。晁錯要是生在漢武帝時期,沒準也會成為衞青霍去病那樣的一代名將呢。如果漢文帝劉恆在位時間再長一些,晁錯不但不會死,而且也很可能成為一代名臣名將。
晁錯是當過太子家令不假,但那是漢文帝劉恆任命的,在這個任命當中,未嘗沒有託孤寄命的意思——漢文帝其實是很重視晁錯的。晁錯最遲是在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8年)就開始給劉恆打工了:那一年《尚書》大家伏生去世,而晁錯曾經被漢文帝派去跟伏生學習《尚書》精義。也就是説,晁錯跟着漢文帝至少幹了二十二年,期間不斷獲得提拔。但是晁錯跟漢景帝劉啓幹了兩年多,就落了個一刀兩斷。
不管晁錯是否倡議削藩,該造反的諸侯王還是要造反,這一點從“削藩令”剛剛頒佈十天,諸侯就已經大軍開拔,就可以看出他們早就已經準備好要挑戰一下漢景帝了。晁錯被殺之後,諸侯不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更加囂張,弄得漢景帝裏外不是人。
閒話少敍,咱們還是來説晁錯的綜合實力。且放下削藩是否有遠見、是否操之過急不提,先來看看《漢書卷四十九爰盎晁錯傳第十九》的記載,這記載比《史記》要詳細得多——司馬遷先生似乎對晁錯不太感冒,所以只記錄了晁錯的囂張而沒有寫晁錯的能力。
公元前169年,匈奴屢次犯邊,當時承平日久,滿朝文武大臣都束手無策,已經被任命為太子家令的晁錯上了一道《言兵事疏》,其中提出的“漢軍對陣匈奴有五個優勢”、“以蠻夷攻蠻夷”的戰略思想,現在看來還是比較可行和有實際意義的。
晁錯對匈奴入侵漢地如入無人之境感到十分憤懣:“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這就是説匈奴強盜到漢境搶掠,根本就沒遇到像樣的抵抗,朝中大佬在京城養尊處優,根本就不管邊地百姓的死活,而已經老了的功臣宿將在“白登之圍”後,更是畏敵如虎。所以晁錯明確提出:“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民氣破傷,亡(無)有勝意。”但是匈奴也不是不可戰勝的:“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底厲其節,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
從這段開始,本文引用史料除了一看就懂的,全部譯成現代漢語,以免讀者諸君勞神揣摩——其實筆者認為還是晁錯原話更深邃有力,但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需要精研古代漢語,看筆者的小文當然也是越通俗易懂越好。
晁錯引用古代兵法説:丘陵山林地形作戰,車騎兵兩個也打不過一個步兵;平原曠野,十個步兵也打不過一個車騎兵;弓弩、長戟、劍楯、矛鋋,在不同的地形也會強弱互換,關鍵在於帶兵將領如何因勢利導發揮自己的強項(長技)。
於是晁錯總結出了匈奴的三個強項和漢軍的五個強項,並且給漢文帝劉恆打起:“咱們漢軍人多勢眾裝備精良,十個打一個,即使不能犁庭掃穴剿滅匈奴,保護邊境平安還是可以做到的,但首先一點要從上到下都肯戰、敢戰。”
晁錯總結出的匈奴三個強項是這樣的:第一、匈奴有好馬,那些戰馬攢山跳澗如履平地,咱們漢軍的馬比不過他們;第二、匈奴強盜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們的騎射之術也是咱們比不了的;第三、那幫匈奴崽子都是一幫牲口,吃苦耐勞的頑強精神,也是我們這些吃精米的的人沒有的。
但是匈奴也不是不可戰勝的,晁錯總結的漢軍五大強項也真是一點馬屁的成分都沒有:第一、在本土作戰的時候,地形一般都是利於戰車施展的,騎兵遇到戰車陣,也會變成活靶子(這一點明代戚繼光會表示認可,因為戚家軍裝備最精良的就是車兵,防禦作戰打韃靼的時候很管用);第二、漢軍的強弩比匈奴弓箭射程遠,長戟也比匈奴彎刀實用(這一點衞青霍去病乃至李陵都可以作證);第三、漢軍裝備的堅甲利刃也是匈奴沒有的(匈奴騎兵也就一件皮袍子);第四、漢軍軍需供應比無後方作戰的匈奴要充足(這要感謝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秦漢軍隊的制式兵器通用);第五、在近身格鬥(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方面,訓練有素的漢軍也不怵匈奴人(可能那時候漢軍已經普及了真正的武術,而不是現在的花拳繡腿)。
晁錯認為,“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而且漢軍有能力做到十個打一個,所以打起來未必就會輸。晁錯還提出:現在匈奴的義渠王不是帶着數千人投降了嗎?咱們可以把他們改編成邊防軍,“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這就叫“以蠻夷攻蠻夷”:遇到匈奴地形,咱們就叫義渠上,遇到平原,咱們就讓漢軍上,就不行打不過匈奴強盜!
晁錯不知道漢文帝是否會採納自己的意見,就在結尾很謙虛地説:“我這是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我就是這麼一説,大主意還得皇帝您來拿。”漢文帝劉恆看了晁錯的上疏很高興(嘉之),鄭重其事地親筆回信並蓋上印章:“説話的不狂,聽話的不明,那就壞了,如果你不狂我不明,咱們還玩兒啥?”
受到鼓勵的晁錯接着上疏建議“守邊備塞、勸農力本”,漢文帝一一嘉納,把晁錯的建議變成法令頒佈實施,並且多次書面表揚晁錯。漢文帝給晁錯的表揚信,讓我們看到了一代明君仁君的胸襟氣度,這段文字就不翻譯了,因為漢文帝的原話很直白也很深邃,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勿)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於篇,朕親覽焉……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
説白了,漢文帝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幹啥都行,所以才讓你們提意見,你們要講真話講實話,別偷懶!”
我們當然知道,漢文帝劉恆是一位有道明君,基本上屬於幹啥都行,但是本文不是要稱頌漢文帝的英明,而是請讀者諸君參詳三個問題:晁錯總結出的漢軍對匈奴這五大優勢是否存在?如果漢文帝多活幾十年,會不會重用晁錯向匈奴大舉進攻?如果晁錯生在漢武帝時期,會不會像衞青霍去病那樣揚威朔漠?筆者個人的感覺是: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跟對一個人很重要。晁錯的悲劇,很可能就是因為他輔佐的是漢景帝劉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