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即古人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二十歲舉行冠禮後取“字”。現在人們都沒有字了,“名字”二字單純只是個名了。
孩子出生時,父母往往絞盡腦汁想給他起個好名字,講究些的還會用五行八卦、生辰八字等算一下,看起什麼樣的名字才與孩子相合。那麼,起一個好名字真的很重要嗎?對某些人來説確實很重要,如明朝和清朝時的這兩位狀元。
現在很多人將高考比作古代的科舉考試,實際上古代科舉要比高考殘酷得多,要知道那是全國選出來的幾萬名讀書人,苦讀了 十多年,甚至是幾十年後,去爭那二三百個上榜名額,是名副其實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有人説科舉滿分是750分的話,絕大部分參加會事的考生都能考740分以上,而要能中狀元,很大程度上要看運氣,不光要靠祖宗保佑,還要六神臨門才行。如明代的歸有光,讀他範文學寫八股的都中進士了,但他自己就是中不了,直到六十了才中;戴震號稱清朝文宗,一輩子都沒考中進士,最後乾隆都看不下去了,破格賜了一個同進士出身。
明朝開國後的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第一次開科取士,會試結果花綸為榜首。會試之後是皇帝親自面試的“殿試”,結果殿試的前一天晚上,朱元璋做夢夢到殿前出現一顆巨大的釘子,釘子上纏着幾縷白絲,在太陽下飄揚。
第二天殿試完畢,朱元璋閲卷,首先看的是第一名花綸的文章,文章寫得不錯,但朱元璋覺得他年齡太輕,於是把他列入了二甲。然後朱元璋又繼續往下看,直到一個叫“丁顯”的名字顯入眼簾。丁顯,丁為“釘”,顯為“日下雙絲”,朱元璋大喜,這不正和我昨夜夢中情景相符嗎?於是當即將其點為狀元。這是第一個靠名字當上狀元的幸運兒。
第二個是清朝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的狀元。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會試第一名是廣東學子朱汝珍,當時慈禧太后一看就很不喜歡,一是“珍”字讓她想到了珍妃,二是朱汝珍出身廣東,當時廣東可是清朝亂黨最多的地方,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是廣東的,維新派的康有為和梁啓超也是廣東的,革命派的孫中山還是廣東的,所以慈禧直接把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了一邊。
再看第二名,是來自直隸河間府肅寧縣的劉春霖。 “春霖”這名字好啊,有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是大旱,全國都急盼一場春雨。而且直隸可是大清的心腹之地, “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盛世,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更是“吉祥”之兆。
於是慈禧高高興興的把劉春霖點為了這最後一屆科舉的狀元。但慈禧絕對想不到的是,僅僅七年之後,她所幻想的“ 肅寧”大清就轟然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