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一種被廣泛認同的教育觀:教育學首先是“人”。讓教育迴歸到“人”的原點,教育的全部意義就是促進人的發展。在這一教育觀點中,德育能促進智育的發展,讓學生有遠大理想,情感豐富,誠實、正直、正派,只要人的素質高了,成績好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此,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注重人素質的發展,而成績好是隻是其中額外的獎賞,成績好是人的素質得以提高人得到發展素質的一個副產品。不可否認,學校的育人環境對學生素質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重視學校教育生態的構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學校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對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激發師生奮發進取的內在動力,顯然能起到強大的支撐作用。作為一種無上不在的環境影響力量,良好的教育生態,對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和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個人修養的體認,可以借鑑梁曉聲先生的一個四句話概括來理解: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着想的善良。
作為教育主導者的教師是人,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也是人。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依託和支撐力量之源,而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無論是從教師角度還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育的核心是人,人的行為與其思想觀念密切相關,也與其情感態度高度關聯,良好的教育生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學生的品性修養在其內心植根;理想的境界是讓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行為規範,成為無需提醒的自覺,在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受到紀律約束的同時,不是感到受約束的不自在,而是充分讓教師體驗到職業成就感,讓學生體會到求知的快樂;讓教師在栽培學生中,感受到創造的自由,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自由,在師生自由創造與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強大的植根於內心的強大精神動力,並讓教師體驗到職業的尊榮,讓學生體驗到成長的美好;教師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其善念善行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教師應該享受到“君子成人之美”的成就感,在校園內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替別人着想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幫助別人,成就自我”應該成為一種風氣,在替別人着想中,展現人性之美,在替別人着想中體驗到善良的滋味,最終使校園成為大家和諧相處的樂園。
總之,良好的教育生態,應該是通過文化的浸潤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精神氣質,為師生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撐,激發師生內在潛能,形成師生奮發進取的持久內在動力,外化為師生的遵守規章紀律的自覺要求,展現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個人修養。
良好的教育生態,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其終極目標就在於創設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師生情操,構建師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師生素質。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通過學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優美的物質環境所施加給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感染、薰陶而實現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滲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點,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巨大的影響,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學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藴。
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不僅可以為廣大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陶冶師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師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過學校輻射社會、示範家庭,積極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良好的教育生態,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道德素養;有利於豐富校園生活,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良好的教育生態,是優化育人環境的需要,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抵禦各種消極、頹廢文化對學生的侵襲,發揮環境育人的積極作用,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良好的教育生態,是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表現一個學校精神價值取向,又表現一個學校的校風校貌,具有強大的教育引導功能。
良好的教育生態的物質文化,主要表現為校園的景觀環境,校園景觀環境是校園文化的視覺折射。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育人功能,能對師的精神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良好的教育生態的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校史,更包括影響師生精氣神的精神境界思想觀念情感態度,是校園文化對師生精神世界長期滋養的結果。
良好的教育生態的制度文化,是學校的規章制度、紀律規範,既是對師生工作學習行為的要求,也起到對師生行為的導向引領作用。
良好的教育生態的行為文化,既是指師生的行為習慣,也是指師生的精神風貌。師生的行為習慣需要長期養成,師生的精神風貌也是個人素質的外化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