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學完的知識就忘了該怎麼辦?

剛學完的知識就忘了該怎麼辦?

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信你也會遇到這樣我曾經遇到的困擾:

剛剛看完一本書,等過兩天想要用到書中的觀點和案例素材的時候,發現早就想不起觀點到底是啥了;

剛剛學完的一些知識點,等到想要用他寫作業的時候,發現啥內容都想不起來,只能回頭重新看一遍;

想要在大腦裏回憶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時,怎麼也想不起其中的關鍵詞,只是模糊的知道大概説了啥,但怎麼搜,卻也找不出那篇文章,可是我明明記得我收藏了它!

剛學完的知識就忘了該怎麼辦?

我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心煩意亂,感覺自己的大腦是不是出了問題。越是這樣,也就越拼命想要去死記硬背,試圖記下來。

但這恰恰違背了大腦——這顆精密儀器的信息處理機制,也就難怪記不住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記憶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我們大腦生成記憶的過程。

一、記憶取決於我們大腦的編碼

我們所接觸的各種信息,在大腦中都會經歷三個環節:輸入,編碼和提取

我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會傳遞到大腦中,通過編碼處理之後,就會記住這些信息。當我們想要回憶時,就需要大腦來提取這些被處理過的信息。

即:接觸信息-編碼-存入大腦。

在這三個環節中,會分別對應三種類型的記憶:感知記憶-工作記憶-長期記憶。

我們之所以記不住東西,很大程度上就是與「工作記憶有關」,也就是大腦的編碼方式。

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記憶過程中非常關鍵的環節。但由於其容量有限,一般只有5-9個信息模塊的空間,這就意味着,當我們剛剛記住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若是沒有轉移至「長期記憶」中,那麼他就會被新輸入的信息覆蓋掉。

在工作記憶中,要麼被擠佔覆蓋,要麼轉移至長期記憶空間。

舉個例子,我今天剛剛聽完一本書叫《三國演義的世界》,之後又陸續聽完了N本書, 等到家之後,我就只記得“關平”和“關索”和“平行世界”了,其他的諸如作者是誰就已經忘掉了。

在這個例子中,“關平”“關索”就是進入到了長期記憶中,而其他的記憶,則被覆蓋掉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忘了”。

但如果你可以從大腦中調取出一些知識,那麼説明你記得不錯。

影響記住的2個核心要素

想要記住的事情,其實都是大腦自主選擇的過程。你以為你記住的,其實是大腦想讓你記住的。大腦會根據環境的不同,思考的程度不同,選擇記住那些更重要的信息。

比如,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我第一次告白的片段,我也依然記得求婚那一刻的每一個動作,這就是環境刺激導致的印象加深。

比如,當我剛剛學完一個“多樣化原理”的概念,我就把他寫成一篇文章,那麼到現在其實我都記得這個概念到底在説什麼,而這就是思考的遺留產物。

相信你們也會記得那些讓刻骨銘心的時刻。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記憶是思考的產物,為什麼我們特別難以理解那些抽象複雜的事情呢?

二、熟悉事物的投影

這要從人類固有的學習習慣上講。

簡單説,就是我們的大腦為了偷懶,習慣用熟悉的事物去理解新的事物,是通過已知來聯繫未知。

心理學家弗雷德裏克巴特利提出過一個基模概念。

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遇到熟悉事情的時候,由於基模的存在,我們會更容易也更快的理解它,這相當於為我們處理信息提供了一個解釋框架,你也可以理解成“快捷方式”。

比如,如果我做過很多場活動,知道活動的各種細節步驟,那麼當我下一次接收到「活動信息」的時候,我的大腦就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補齊我想要的所有信息。

這聽上去是不是很有現在的熱門“思維模型”的味道?其實就是大腦偷懶的產物。

有了基模的存在,當我們遇到新概念想要理解的時候,大腦就會從長期記憶中去尋找那些熟悉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工和提取,賦予新的意義。

但,如果我之前從沒接觸過活動該怎麼做,第一次想要理解的時候,我就需要找類似的信息做腦補,一旦這些信息沒存在長期記憶裏,那就會理解「特別費勁」

腦補的過程,相當於你的大腦在理解新事物。

三、如何訓練

知道了大腦處理信息的原理,我們就可以告訴自己:記不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大腦是用來幫助我們思考的。

如果一件事情記不住,那麼只能説明,這件事情對你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事情,你也不會忘記。

比如,你試着把你女朋友的生日忘了看看?

我們就以這個例子,來看看該如何強化和訓練自己的記憶吧。

剛學完的知識就忘了該怎麼辦?

首先,是精神強化。

如果你曾經一不小心忘掉你女朋友的生日,那麼相信你會被記憶的更加深刻。這就是“場景強化”。

很多人之所以討厭批評,除了批評會讓我們羞愧,悔恨和難堪之外,更重要的是那個場景強化刺激了大腦,讓工作記憶在編碼之後,會認為這段經歷對我們來講“很重要”,於是,我們就記得更加深刻了。

至今我還記得,2018年自己第一次做活動策劃的時候,做到凌晨1點多,甚至當天被老闆批評的話,繞樑三日而不斷,讓我難以忘懷。

因此,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要關注我們學習的狀態和情緒,如果感覺提不起興趣,甚至心情毫無波瀾,那麼不如放下書本,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因為少了強化,後面再想回憶起來,難度就更大了。

除了學習時的狀態,還要關注提取記憶時的場景。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一上場,大腦一片空白”這個可能是人人都會有的經歷。

一旦過於緊張,可能就會讓大腦一片空白。

記憶時的狀態很興奮且回憶的時候也很興奮,那麼你回憶的表現就會更好。

其次,是環境同步。

正所謂觸景生情,即是此意。

如果人們學習信息和回憶信息都是在同一個環境下,記憶力效果是最好的。

心理學家巴德利做過一次實驗:他讓潛水員一邊潛水一邊記憶信息,又讓他們上岸的時候記憶一些信息,然後測試發現,如果潛水員們記住信息和回憶時都是在水下發生的,他們回憶信息的準確率最高。相反如果他們記憶的時間不同(水裏和陸地),那麼他們的記憶效果就會顯著下降。

下一次,你想要進行深度思考的時候,想要去學習一些複雜概念的時候,不妨讓自己在學習和回憶時,處於同一個環境狀態下。

不知道是誰説過這麼一句話:我們學習和記憶能力的巔峯,就是高中時代,想來也對,因為我們學習和考試的地方,都是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下。

第三,刻意和重複性訓練

既然工作記憶是處理信息的工廠,那麼我們就需要通過練習來處理信息。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的作者提供了三個方法:

*基礎訓練:高強度訓練,形成肌肉記憶,從而騰出更多的空間來處理複雜信息。只有當一個學科內的基礎知識在頭腦中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為加工高階知識提高充足的工作記憶空間。

*過度學習策略:過度學習的次數越多,保持的成績也就越好。

*分散練習的效果要好於集中練習。

最後,保持持續思考

人類固有的學習模式,我們不應該抵制甚至扭轉,而是應該順從和加以利用。

既然我們的學習模式就是從熟悉來聯繫陌生,那麼,我們就需要善於運用各種比喻,類比的思考方法。

我們開始真正進行類比思考的時候,最大的前提是,你需要完全且徹底的理解,你所熟悉的事物,他的本質和特徵到底是什麼。

這就會強迫你去不斷思考和逼問自己:我真的理解我所以為熟悉的知識了嗎?

而當你可以用自己的話組織成句,輸出並用以解釋那些新事物的時候,你就是真的記住了知識。

End

BTW,如果你們也有什麼想要聊的話題,

想要問我的問題,歡迎留言告訴我。

Reference: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記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39 字。

轉載請註明: 剛學完的知識就忘了該怎麼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