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散步寫下一首詩,記錄悽慘晚年生活,被後人稱“七律之冠”
“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
一篇詩當中,每一句都讓人感到讚歎;而這其中組成每一句的每一個字,都令人嘖嘖稱奇。這是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對一首詩的評價。不僅如此,這首詩還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麼多寫七律詩歌的,就這首詩最厲害,是所有七律詩當中的頂尖之作——那麼,這首詩到底是誰的詩,又是如何擁有這樣高度的評價的呢?
説到這裏,我們就必須得請出今天的主人公——杜甫了。
和許多詩人不一樣,縱觀詩人杜甫的一生,總覺得他的境遇實在是太過悽慘,世人聽了都無不對他感到憐惜。
為什麼説杜甫的生活悽慘?明明好歹是一代大詩人,應該過着相當好的生活才對啊。但是有一句話話糙理不糙,意思就是文學的意境都是從苦難當中來的。而杜甫能夠擁有這麼高的文學造詣,多半也是因為後半生的悽慘遭遇。
悽慘究竟從何言起?一個“窮”字就足以概括。且説唐朝的另一個大詩人李白,每天過着遊山玩水、不愁吃喝的日子,更何況李白在二十七歲那年入贅給前宰相的孫女,不僅如此,後來還陸陸續續娶了三個老婆,成為大唐文學圈的全民偶像,每天飲酒作詩玩樂,過得無憂無慮。
但是反觀杜甫,明明是大文豪李白的友人,杜甫也有與之相稱的才華,但為什麼杜甫就過得那麼慘?
首先,杜甫的仕途怎得一個“難”字了得,杜甫原本的家境也只算得上一般,父親是一個州的小官,家裏的生活水平還算可以。但是杜甫就沒有這個當官的命了,那年杜甫進京趕考卻落榜,頓時心灰意冷,想要離開這空有熱鬧的長安。於是就背上行囊,開始了四處遊歷。
同樣是四處遊歷,李白能夠受到各方“粉絲”的資助,自己身上的盤纏還不少,老婆又是官二代,簡直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杜甫家裏畢竟沒有那個供他啃老的條件,讀書人一旦落榜,要麼無數次反覆再考、要麼連地都種不成。當時的杜甫來到成都,還是向朋友借的錢,才勉強能吃上口熱飯。
晚年的杜甫,由於沒有收入,還長年漂泊他鄉,已窮困潦倒多時。身邊能夠資助他的人越來越少,杜甫想到投奔還算近的親人,但卻又被洪水和暴民造反所困。晚年的杜甫常在一條破敗的小船上昏度時日,直到最後,杜甫與這條小船作伴,與世長辭。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晚年的杜甫,在白帝城下榻時,來到城外的高台所作的一首詩。晚年的杜甫早已窮困潦倒多年,不僅是自己吃不飽、穿不暖,就連兒子喊餓的時候,自己一個身為父親的,都會陷入困難。杜甫雖然對生活感到無力、對所有貧寒文人都感到同情,但是依舊在許多詩作當中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遠在天際的家鄉、陷入動亂的國家、年幼的兒子,無不引起杜甫的萬千愁緒,但是杜甫自身的境況又如何呢?杜甫也知道步入晚年,不僅沒能力回到家鄉,就連這副老骨頭還被疾病糾纏,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窮困至極莫過如此。
白帝城外的曠野一望無際,高遠的天際偶爾傳來幾聲猿叫和鳥鳴,秋天本來就是容易引起傷感的季節,於是杜甫就再也忍不住自己悲痛的情懷,在高台上吟出這首《登高》。
雖然,《登高》只是一首記錄了杜甫屆時潦倒境遇的詩,但細品這首詩的每一句,無論是誰讀了,都不禁悲從中來。時光荏苒,如今回首再讀《登高》,不論是誰,都為杜甫的境遇感到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