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紛紛推倒名人雕像,生前都做了什麼這麼招“恨”?

由美國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主義遊行愈演愈烈,並迅速蔓延至加拿大、英國等國家,抗議者為了表達對種族主義的憤怒,在歐美各地掀起“推倒歷史人物雕像”運動。

在美國,抗議者推倒了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聯邦“總統”傑斐遜·戴維斯的雕像。英國抗議者也不甘其後,推倒了位於布里斯托市中心的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銅像,並將其扔進當地港口,在谷歌地圖中,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銅像已被重新定位至當地的河中——

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銅像定位除了被推倒,更多的是砍掉雕像頭部、塗鴉、火燒等破壞活動,其中被“噴”最多的當屬一位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1862-1865年,美國南北內戰期間傑斐遜·戴維斯擔任美利堅聯盟國首位也是最後一位總統。傑斐遜·戴維斯家庭自祖父一代自威爾士移民美國,父輩與兄長均入伍服役,受父兄影響,戴維斯讀書時選擇了西點軍校,開啓了自己在軍政兩界一路高升的仕途,最後,在美利堅聯盟國總統任上遇到了滑鐵盧,六年的任期第四年就被捕入獄。

傑斐遜·戴維斯

戴維斯曾參與過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為美國領土擴張做過貢獻,所以很多地方都為他矗立了雕像。

傑斐遜·戴維斯的雕像

而他的雕像被推倒的原因,是因為美國南北戰爭。

1807年,奴隸貿易大國英國已經通過《廢除奴隸貿易法案》,但是,奴隸制在其它國家依然頑固的存在着。19世紀中期,美國南方仍然存在着奴隸制度,當時900多萬的美國南方人口中,超過380萬是黑人奴隸。

前段時間被下架的電影《亂世佳人》描繪了一幅南北戰爭前南方種植園的風情畫面,種植園主們享受着奢侈、安逸的生活,與黑人奴隸之間似乎還有着某種温情的互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奴隸都能享受到這種待遇。

電影《亂世佳人》劇照

種植園主把奴隸買來主要是讓他們承擔莊園中繁重的勞作,黑奴們帶着鐐銬在監工的鞭笞下工作,他們沒有權利、沒有自由、沒有地位。無論老幼婦孺,一旦倒下就再也起不來,種植園主像驅使騾馬一樣對待他們。除了要永無休止、日復一日的勞作,還經常因為不能滿足監工的要求而受到懲罰。曾有一位名叫威廉·威爾士·布朗的黑人奴隸,他逃跑後稱在種植園內,男性奴隸每天必須摘80磅棉花,女性奴隸要摘70磅;如果沒有摘夠,他們就會受到鞭刑,少1磅抽1鞭。鞭子就放在棉花秤的旁邊。

要求廢除奴隸制的美國北方和需要奴隸的美國南方的矛盾已不可調和,南方各州宣佈脱離聯邦政府,成立美利堅聯盟國。

履歷優異、支持蓄奴的戴維斯被選舉為美利堅聯盟國臨時總統,負責指揮南方聯盟軍抵抗北方。

戰爭之初,南方軍隊屢獲戰績,北方軍接連失利。為了扭轉戰局,堅定的廢奴主義總統林肯頻出大招,先簽署了《宅地法》讓每一位美國公民都可以獲得土地,又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佈叛亂諸州的奴隸可永遠獲得自由。

黑人奴隸為獲得自由踴躍參加軍隊,僅1864年就有超過18萬黑人直接參加戰鬥,還有大量黑人在南方進行遊擊戰,對南方軍隊造成不小的牽制。而當時作為美利堅聯盟國總統的戴維斯,則作為統帥指揮軍隊與北方軍和黑人游擊隊作戰,可謂是黑人奴隸的頭號仇人。

1864年5月6日,南方軍開始大撤退,滿載物資的運輸車隊正在通過浮橋因此,在如今反種族主義的大潮之下,這位曾經維護奴隸制度的“一哥”自然成了眾矢之的。弗吉尼亞州首府里士滿市的抗議者推倒了傑斐遜·戴維斯的雕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1 字。

轉載請註明: 外國人紛紛推倒名人雕像,生前都做了什麼這麼招“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