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女性可封侯封爵,漢後期跌入深淵,是儒學浸染還是男權反擊?

卓文君

“主沉浮,源於母系;峯迴路轉,始於奴隸;深淵難越,在於封建”一句話道出了中國女性在幾千年歷史中的地位變化。自封建制度建立以來,儒家思想獨佔鰲頭,深入人心長達數個世紀,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及至近代民國,西方思想逐漸與傳統觀念發生碰撞,固有思想受到了強烈衝擊,廣大受壓迫的女性才得以解放。

作為史上太后臨朝執政最頻繁的朝代,漢朝為女性地位的轉變提供了一個過渡平台,展示出其獨有的特點。

漢前期女權意識強大,封侯封爵、隨心改嫁不在話下

1、先秦時期婚姻自由

先秦時期,社會風氣崇尚自由,男女之間相互交往基本沒有什麼限制。《詩經》中有許多關於男女愛情故事的描述和記載,包括男女青年自由戀愛、幽會以及相思等情節。比如《詩經?國風》中第一篇《周南?關雎》就寫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見當時的人們對男女之間互訴情愫並不多加指責干涉。

同時,男女青年私定婚約甚至私奔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廣為人知的便是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此外還有些不甚流行的男女之間有違常理的婚姻—沒有媒人説合的情況下女子主動嫁於心怡男性。當時的政府並未橫加干涉明令禁止,“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聽起來官府不僅不阻止這種現象,還頗有些鼓勵的意味。

先秦結束後,秦朝保留了這一風俗,到了漢代初期,這種風氣依然得以延續,故而這時期的女性在婚姻上依然有着較大的主動權。

漢初女性可封侯封爵,漢後期跌入深淵,是儒學浸染還是男權反擊?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2、漢初期再嫁改嫁之風盛行

漢代初期,貴族婦女可改嫁,即在丈夫未去世的時候便可出嫁,另覓良人。若是丈夫離世,守寡的妻子亦可再次嫁於其他男子。漢武帝之母王娡在嫁給漢景帝之前(當時還是太子),曾與金王孫有一段姻緣,還孕有一女,即便如此,王娡依然受到了漢景帝的喜愛,生下了漢武帝劉徹,而王娡也被尊奉為皇后。

一國之母尚且可以不追究婚姻過往,其餘貴婦乃至平民婦女更加沒有忌諱。據稱,當時的宰相陳平之妻是嫁人次數最多的,嫁於陳平時已是她第五次嫁人。婦女離異再嫁而不受世人指責與鄙夷,即使是在當下社會也是不多見的。

3、政治上可封侯封爵

漢初女性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不少女性可以封侯封爵,如高祖劉邦封兄伯妻為陰安侯,呂后當政時期,封蕭何夫人為酇侯,樊噲妻呂嬃為臨光侯;漢武帝時期曾尊王皇后之母臧氏為平原君,賜予諸侯王女邑各兩千户。漢初甚至有不少太后可以臨朝執政,其中最有爭議的便是呂后。呂后其人足智多謀,行事狠辣果斷,助高祖統一天下後,又與劉邦一起剪除異姓諸王侯。處死功臣韓信,力促劉邦夷滅彭越宗族。漢惠帝駕崩後,呂太后臨朝稱制長達八年,執政期間專制獨斷,擅用職權,重用母族,引得朝廷百官皆有不滿。

漢初女性可封侯封爵,漢後期跌入深淵,是儒學浸染還是男權反擊?

王娡

雖然太后並不直接代表女性,封賞侯爵亦大多王公貴族,皇室姻親,然而女性可以參與政事,這一政治地位的提升與之有這着密切聯繫。傳聞高祖劉邦是其母與“龍”結合生下的孩子,所謂無風不起浪,劉邦建立漢朝後,除論功行賞外,還將浩蕩皇恩賜予其母親及兄弟,但唯獨對其生父始終無任何封賞,即便朝臣多次明裏暗裏提醒。劉邦也裝聾作啞,不聞不問,可見對生父的不待見。但劉邦在排斥生父的同時,又對其母親十分孝順,追封劉媪為昭靈夫人,故而大家一直認為高祖劉邦“尊母不尊父”,而這正是漢初女子得以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開端。

儒學侵染與男權反擊,漢後期跌入深淵

1、戰亂已定,衰減中的經濟地位

漢代初期,戰亂初定,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百姓需要重新安居置業,社會也需要休養生息。社會發展離不開必要勞動力,因此,在急需要勞動人口的時候,女性因沒有直接參與戰爭,在人口數量上明顯多於男性,這種情況下朝廷不得不重視女性,一方面女性是繁衍子嗣的不可替代者,另一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勞動力。在這時的女性除了下田耕地,其餘各種勞作都有參與,女性在社會經濟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到了漢後期,人口經過繁衍,社會得以發展,慢慢的呈現出一片國泰民安的現象,此時,在儒學的極力倡導下,女子不得拋頭露面,逐漸的從民眾面前掩去鋒芒,淡化了身影,做起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女子。

漢初女性可封侯封爵,漢後期跌入深淵,是儒學浸染還是男權反擊?

虞姬

雖然女子依然從事着經濟活動,例如時下最為受歡迎的紡織刺繡。然而農業文明中最為重要的是農耕,以男性為主力的耕作天然便排斥女性—體力差距是個無法忽視的因素。不僅民間默認了男子耕田,女子紡織為主流勞動方式,朝廷也不鼓勵女性下田耕作,對於費時費力的農耕,男性明顯佔據了更大的優勢。而女性賴以生存的紡織刺繡,也主要依賴於男性耕作而獲得原材料。當女子所從事的紡織業等其他經濟活動成了男性耕作之下的從屬品,女子地位自然隨之一變,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就從此開始初露頭角了。

2、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女子退居幕後

漢朝中後期,儒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在歷史舞台上擔任起了重要角色。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盛極一時。主張此思想的人不斷宣傳三綱五常,從君從夫從子,推崇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風骨,女子的貞潔觀念逐漸興起,世人對再嫁改嫁從跟風模仿到唾棄鄙夷,在這種思想的打壓下,女子被迫從人前消失,轉身投入家庭,做起乖乖女,賢內助。而儒學在不斷的發揚過程中又衍生出了一種觀念—孝道觀,朝廷也對此採取默許的方式。

《孔雀東南飛》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漢朝背景愛情故事,儘管焦仲卿十分深愛自己的妻子劉蘭芝,但被婆母不喜的劉蘭芝最終被迫回了孃家雖然二人約定好再續前緣,然而劉蘭芝的孃家又逼迫她改嫁,心生絕望的劉蘭芝決心結束自己的生命,焦仲卿聽聞此事,亦隨之一道而去,雙雙自殺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孝道對人的壓迫,父母之令不得不聽從,一旦有違逆之舉,法理皆不容。

焦仲卿與劉蘭芝

從表面上看為母者的權利相當之大,有些類似女權,然而遺憾的是,母權與女權從根本上就是存在對抗的。母權是孝道至上,是男權的有意分權,當一個女性成為了家族裏的一位母親,她這個人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女性,她是男性在家族內部的刻意分權,是男權的另類代言人,掌管着家族的大小事務,相對於未成家立業的孩子來説,母親自然有着較高的權利和地位,然而一旦父母之間意見不一,則聽從父親之令,可見母權依然次於父權,若是丈夫不幸逝世,則聽從兒子的安排,這就是所謂的“出嫁從夫”“夫死隨子”,女性地位的衰減趨勢已是不可逆轉。

3、為男性政治權利讓位,被打入低谷

儒學橫行天下的時候,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女性政客的存在,並因此感到不滿。漢宣帝時,王吉曾上疏評論“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國則國人承翁主”的情形,認為“使男事女,夫詘與婦,逆陰陽之位,故多女亂”。此人將女子在政治上專權現象歸結為社會生活中女子比較尊貴的原因,雖然説法不妥,卻意外的與當時的多數男性的想法不謀而合,再加上上位者的隱秘心思—沒有人會心甘情願聽從別人的命令,尤其是當這個人原本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時,因而生出奪權之心並不奇怪。

於是配合着儒學主義者,大肆宣揚女子婦德,學堂裏清一色都是男子,不斷灌輸着“男權”思想,而女子在此時沒有進入學堂的權利,所學知識盡是《女戒》之類書籍,雙管齊下,無論男女,皆奉男尊女卑為金科玉律,從這時起,便為女子極低的社會地位奠定了基礎,開始了長達數‘的殘酷壓迫。

漢初女性可封侯封爵,漢後期跌入深淵,是儒學浸染還是男權反擊?

總結

縱觀歷史,女性在漫長的歲月裏遭受了難以忍受的殘酷對待,男權至上的社會給多數女性帶來了不可磨滅的陰影。雖然也有在個別特殊的朝代中,放鬆了對女子的束縛,擁有較大的權限,但歸根到底女性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從漢初可隨心所欲,到漢後期跌入低谷,儒家思想盛行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男性為政治權利角逐,也讓女性地位成為了犧牲品。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數千年的漫漫歲月裏,女性在人口數量並不佔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依然選擇逆來順受,選擇接受這不公的社會,不公的命運,竟然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人願意跳出來扭轉局面。女性似乎天生不喜爭鬥,偏好安穩,然而權利,地位,身份,任何可以帶來不公平不公正的都需要通過努力爭取才能得到,不爭不搶並不是明智之舉,以前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3 字。

轉載請註明: 漢初女性可封侯封爵,漢後期跌入深淵,是儒學浸染還是男權反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