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腳步逐漸臨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高考時間延期一個月舉行。如何有效幫助孩子備考,使孩子儘量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是近期很多家長關心的話題。
根據多年對高考生和家長的調查訪談,我們發現考前家長只需做好飯、説好話、用好力,就能為孩子賦能,幫助孩子在高考中穩定發揮,取得理想的成績。
考前面臨多重挑戰
高考對孩子是一場綜合能力的考驗。一是體力的考驗,密集的複習、模擬考試、練習等,需要孩子有好的身體狀態;二是心理狀態的考驗,需要孩子們有穩定的情緒,在考場上能夠穩定發揮;三是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的考驗,臨近考前,學習基礎不可能有非常大的突破,但是在複習時間的安排、複習策略的優化上還有提升空間;四是適應改變的能力,包括考試延期等帶來的節奏變化、計劃變化等。
今年的高考生家長也很不容易,長時間居家學習,考驗着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認為自家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弱的家長,可能會比較擔心和焦慮,感覺時間被浪費了。同時備考整體節奏被打亂,也會給家長帶來很大壓力,如果孩子的狀態過於焦慮或過於放鬆,家長難免覺得束手無策。
很多時候,好的動機未必有好的效果,面臨多重挑戰時,家長要儘量少做之前做過卻無效的事情,至少能避免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不良影響。
不當做法會給孩子增加壓力
每個家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儘量幫助孩子備考,但有些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給孩子增加更多的壓力,典型的誤區有四個:
總是或只是追問孩子的學習和考試情況,所有的對話都只圍繞着學習、成績、排名等。家長可能覺得這樣做是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愛,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自己彷彿成了考試機器,家長只關心學習,結果可能更加厭煩、疏遠家長。
反覆催促孩子、重複嘮叨無意義的話。希望孩子抓緊每一分鐘學習,看到孩子不在學習就催促,可能也是家長釋放焦慮的一種方式。但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不被信任,複習的節奏和安排反而被幹擾。
過度侵入和干涉孩子的行為。典型的做法是找來很多複習資料,或者時刻監督孩子的行為,有的家長還因為考試期間孩子穿什麼衣服之類的細節引發親子衝突,讓孩子感受到自由被剝奪、情緒很壓抑。
放大問題,指責、打擊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家長或許想用激將法激勵孩子,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結果是讓孩子感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認可,有些孩子甚至會因此放棄努力。
做穩定心態的“三好”家長
高考越臨近,家長越要把時間和精力聚焦在有效的經驗上,做“好”飯——為孩子備考做好生活保障,説“好”話——與孩子好好交流,用“好”力——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
穩定舒適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狀態對高考的發揮至關重要,能讓孩子保持良好的體能。調研中發現,孩子們最希望家長做地事情就是準備可口的飯菜,能讓自己放鬆下來,也能真實地感受到家長的愛和關心。孩子每天“點菜”,也增加了親子溝通的機會,在自然的交流過程中感到被尊重。飲食結構不建議有突然的大變化,也不建議突然增加保健品,可以適量增加魚類、豆製品等高蛋白質食物。還要儘量保持正常的家庭生活節奏和交往,重大的決策等高考之後再決定。
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幫助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嘮叨催促只會讓孩子反感。在與孩子溝通的內容、時機、回應方面,家長都要做一些調整。
親子溝通的內容要豐富一些,除了學習,話題還可以擴展到孩子的交往、愛好等,要對孩子説的話保持興趣,鼓勵孩子多交流。要注意觀察孩子願意交流的時間段,是放學回家時,還是用餐時、睡覺前,找到恰當的時機。交流中還要給出有效的回應,耐心地聽孩子説完,孩子需要時再提出建議。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交流,也不要逼迫,不要讓孩子感到更大的壓力,反而與家長疏遠。
高考是很多孩子第一次面臨人生重大挑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評估所定目標是否合理,根據幾次模擬考試的情況確定成績的範圍,使孩子客觀認識自己的狀態,增加確定感。考前孩子的情緒可能出現較大波動,家長要允許孩子存在不同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的情緒波動幅度比較大,自己又無法緩解時,家長可以建議孩子調整一下節奏,花時間去運動、聊天、散步等。也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用深呼吸法、積極暗示法等讓情緒逐漸舒緩下來。
在複習的具體安排上,要相信老師更專業,讓孩子跟隨學校的安排有序複習。家長要做的是聚焦孩子以往的成功經驗,看到孩子已經付出的努力,關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鼓勵孩子回憶自己遇到困難時是如何應對和解決的。在家複習時提醒孩子儘量保持與高考時間一致的作息安排,如早上8:50坐在書桌前複習上午要考的科目,下午2:50複習下午要考的科目,熟悉時間流程,穩定考試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