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教師黃夢華正在為學生答疑。
援藏教師楊興盛和學生互動。
援藏教師劉健正在上課。
林芝市第一中學粵芝樓
林芝市第一中學的同學在全神貫注地聽課。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第一中學,令人驚歎的改變正在發生:學校的教研氛圍日趨活躍,老師逐漸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學會思辨和質疑,連走路都抬頭挺胸了,還有人鼓足了學習勁頭,將來想報讀中山大學。
一年前,橫跨三千公里,來自廣東省9個地市的20位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組抵達林芝,其中4名隊員來自廣州,他們都懷着一個共同目標,使現代教育理念在少數民族地區結出碩果,在孩子們的心裏埋下夢想的種子,讓雪域雄鷹展翅飛翔。
文/廣州日報特派西藏全媒體記者曾俊
圖/廣州日報特派西藏全媒體記者魏雄鋒
“我想完成自己的理想,由於爺爺的紅色教育,我產生了家國情懷,總覺得促進民族團結,提升當地教育水平,作為老師應該貢獻一份力量。”
——劉健(從2015年開始申請援藏,直到去年終於如願,之前他還去過貴州、新疆掛職)
“選派老師要有三個條件:首先是政治素質過硬和師德高尚,堅決執行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其次是專業素質強,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廣州選派的老師超過6成具有高級職稱;再次是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符合高海拔地區工作的要求。我們會跟老師定期交流,瞭解他們的現實困難。之前有位老師的孩子比較小,他去援藏,我們就給他的家屬臨時調動了工作,方便接送小孩。”
——廣州市教育局師資處處長王楨楨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團隊
2019年8月9日,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首嘗“組團式”模式,50人的教育隊伍進駐三所學校。其中林芝市第一中學援藏組的20人中,廣州佔了4個,按照“人盡其才、按需安排”的原則,他們除了教課還擔綱行政職務,廣州市西關培英中學副校長黃夢華任校長,同樣來自廣州市西關培英中學的劉健任分管教務教學的副校長,來自真光中學的楊興盛任教務處主任,來自番禺區石樓中學的鐘優道任德育處主任。
即使在教育戰線工作了26年,接到組織任命時,“掌舵人”黃夢華還是感到挑戰巨大,“我是第9名擔任援藏校長的援藏隊員,這裏的老師對我們的理念並不陌生,我要做的就是讓理念紮實地落地。”她説。
另一方面,學校突然多了20位外地老師,本地教師擔心自己的課時和績效受影響,甚至發問:他們是來頂替我的嗎?援藏教師們以行動消除疑慮,真正“以校為家”,工作量是進藏前的兩到三倍。校園內,無論何時,黃夢華都是行色匆匆。在廣州時,黃夢華長期以幹練的短髮示人,來林芝以後,就慢慢蓄上齊肩長髮,一是“忙到沒有了剪頭髮的時間”,另外也“希望温柔一點”。私底下,藏族教師桑吉拉姆稱黃夢華為“可愛的小姐姐”,無論深夜還是清晨,她遇到困惑都能得到對方及時回覆。
不少援藏教師主動挑起繁重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就像學生的保姆,從早上6時工作到晚上11時已經是常態。”劉健笑言,老師們還經常參加“夜總會”,“因為我們都是晚上開工作總結會,白天根本沒時間”。
一年以來,來自廣州的老師在不同崗位上發揮引領作用,在援藏組與本地教師之間以及援藏組內部等“兩個融合”上取得初步成效。黃夢華認為,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團隊,關鍵在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教研水平。為此,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一起上課、備課、做課題、搞教研,穩步推行“青藍工程”,持續開展雙師教研活動280場次,激發本地教師的競爭意識,帶動他們快速成長。
按照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中,援藏組要推進學校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初步形成智慧管理體系、智慧型教師隊伍,培養綜合素質“高”、應變能力“活”、互幫互學“和”的智慧型人才,創建成智慧教育品牌學校。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回答實踐的三個特點,對,就是你了。”林芝市第一中學的一節哲學課上,黃夢華希望學生主動舉手和老師對話。她啓發大家“學習不能只是死記硬背”,強調“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前一秒還是主講老師的桑吉拉姆,此時乖乖坐在台下,變成一名認真記筆記的“學生”。這是“青藍工程”的典型場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該工程旨在把西藏本地青年教師培養成學校骨幹,同時發揮援藏教師示範作用,以老帶新,互教互學,共同促進。
在桑吉拉姆眼中,師父黃夢華相當厲害:講課先抓住宏觀,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我原來的教學比較傳統,一定要讓學生記住所有知識點。她的課很受歡迎,氣氛很輕鬆。採用全新的教學方式後,我們班這門課的成績從倒數第一進入年級前五名”。給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上課,她嗓子不舒服,黃夢華就為她倒了一杯水,後來每逢有她的課,學生都會準備一杯水放在講台上,“這就是示範的價值”。
上課是滿堂灌,還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林芝市第一中學,時時刻刻上演着兩種教育理念的交鋒。“師生之間在課堂上有語言溝通、思維碰撞,才能教學相長,絕對不能讓老師一支粉筆、一張板書講到下課”,按照劉健的經驗,一堂課至少有10分鐘應該完全是學生的,“要充分相信學生,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基礎稍弱,但足夠勤奮刻苦,他們可以早上5時就在路燈底下看書。我覺得如果經常訓練,他們一樣可以學得很好。”劉健説。
事實勝於雄辯。起初,本地老師對廣州老師的做法有些不解,漸漸地,後者的教育觀念產生的效果顯而易見。據黃夢華觀察,全校那個最會打籃球的學生以前走路總低着頭,現在都會抬頭挺胸了,“這裏的孩子有禮貌,普遍內斂、羞澀,需要更多展示的舞台來培養自信”。
尼瑪扎西的心中裝滿了夢想
對學生而言,援藏老師給他們打開了新世界。高一14班的達吉説,鍾優道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讓他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寫檢討的“特殊獎勵”不僅讓同學們認識到錯誤,還鍛鍊了寫作能力,課前三分鐘演講、有趣的人物串演等巧妙的設計使學生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把艱苦的學習變成快樂的享受。
尼瑪扎西是楊興盛任教班級的學生,“現在上課不敢打盹了,氛圍很好。楊老師不會一下課就像完成任務一樣立即走人,而是會主動關心大家,同學有問題可以隨時問他,他在黑板上當場寫出來。”尼瑪扎西知道自己基礎一般,很感謝老師的耐心和平易近人。
老師們也在孩子們的心底埋下了一顆顆夢想的種子。尼瑪扎西的家在察隅縣,到林芝坐車都需要一天,入讀林芝一中已十分難得。去年12月,在楊興盛的鼓勵下,他作為“青翼計劃”的一員,得以走出大山,首次到廣州看看,到過廣州塔、廣州博物館等熱門景點,在中山大學和學長學姐交流,他還立志報讀中山大學,“我未來也想像楊老師那樣做公益,去支教”。
驅車一個小時,黃夢華到達米林縣魯霞村,慰問她結對志願幫扶的洛桑登丹、阿牛兩户人家。之前,由於疫情的原因,他們大部分時間通過微信聯繫。這一次,在典型的藏式院落中,“親戚”當面敍舊,場面分外熱鬧。哈達、酥油茶、時令水果等都精心準備好了。如今,洛桑登丹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大兒子在拉薩讀大二,小兒子剛高考完,正準備填志願,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想當警察。
拉着洛桑登丹的手,黃夢華笑着説:“我來得正是時候,這裏有我電話,讓你兒子聯繫我。當了20多年的老師,我會指導他填志願,這是我的專業,希望我能幫助到他”。她還打算邀請兩個優秀的孩子到林芝一中講座,“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們,讀書並不耽誤幹農活,只有教育才能徹底改變命運”。
記者手記
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
在黃夢華的住處,客廳牆上懸掛着一幅“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的書法,這是對廣州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的最佳詮釋。在林芝採訪的一週,與黃夢華、劉健、楊興盛、鍾優道等老師面對面時,記者聽得最多的是“別的顧不上,就是想真正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感受最深的是,他們雖然面龐不再年輕,但內心依然火熱,説到教育便兩眼發光。
面對家人和朋友的擔心,風風火火的他們也展露柔軟的一面。黃夢華與母親視頻通話時,母親不停叮嚀:“記得好好吃飯,多喝水,只有照顧好身體,才能幹自己想幹的事。”聽到這裏,她眼圈泛紅。她剛接到上級通知,暑假如無特殊情況不能離開林芝,這意味着她暫時無法回廣州見家人和朋友了,原定的手術也要推遲了。
這一年,劉健消瘦了20斤,得了肺炎住院兩個星期,由於中氣不足,他如今上課只能用麥克風。聊到這裏,他擺擺手説,自己精神狀態很好,後面會慢慢調理,對如期完成援藏計劃充滿信心。
教育需要久久為功,改變正在悄然發生,援藏老師卻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有了他們的默默耕耘,我們期盼現代教育理念能在當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廣州教育幫扶多點開花
結對幫扶
廣州15所學校與波密縣中小學結對,圍繞教育教學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課程整合等方面進行交流,提升了學校辦學水平。
人才培訓
通過集中培訓、跟崗學習和送教上門等形式,為林芝市和波密縣培訓了350名教師,接收60名校長、教師來穗跟崗學習。
資金投入
近年共籌集560萬元,用於林芝市和波密縣完善基礎設施和師資培訓,為林芝市和波密縣部分學校興建了地理園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智能自動錄播課室等。
信息化幫扶
廣州市教育局聯合廣州市圖書館,為波密縣教師開通網絡數字圖書館。與林芝市教育局等單位舉辦“易美課堂”“互聯網+美育”展示交流活動。
人才支援
在廣州市教師相對緊缺的情況下,先後選派5批幹部掛職或支教,共選派27人次支教。
職業教育發展
合力培養拔尖技能型人才,指導和集訓學生在酒店管理和汽車機電維修項目實現自治區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獎牌零的突破,指導教師獲得地區職工技能大賽金牌。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