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你打開了每糖的第 33 篇文章

  ● ● ●

  最近關於陪孩子寫作業這個事情突然間就火了,打開朋友圈幾乎是刷屏的節奏。看來大家對陪娃學習真是已經忍到不能忍的地步了。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每糖育兒羣裏也就這個問題論開了,有位家長在羣裏説:

  寶貝還在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老師突然間建了個羣,告訴家長以後幼兒園會每天留作業,需要家長配合幫助小寶們養成作業的習慣。

  可是家長在教孩子時那個悲催啊,寶貝都養成習慣了,必須每晚作業前哭一場,才開始寫作業。後來這位媽媽實在是覺得太煎熬了,便問其他家長,被告知每家的孩子都一樣,都是怨聲載道的。她有一天小心翼翼的問老師,這樣雖然目的是好的,但是等於變相給家長增加負擔啊?

  結果老師回她一句,1、作業的事純屬自願;2、如果家長都沒耐性陪自己的孩子,那麼老師更沒法管孩子了。然後在朋友圈轉發了《不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不是合格的父母。》

  羣內有媽媽打趣道,這是絕對的出頭鳥啊!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還有讀者説,前段時間幼兒園要求就國慶為主題讓小朋友們進行主題演講,這位媽媽説,她和爸爸都覺得這個活動好,他們還特地寫了300字的文章......可是到了第二天,爸爸覺得該降低難度,改成了余光中的《鄉愁》,可是......到了第三天,爸爸又想了想改成了孩子背的滾瓜爛熟的《憫農》。

  可是重頭戲來了,他們的寶貝最後得了三等獎。

  羣內有媽媽打趣道,這是全部都是三等獎的節奏嗎?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還有位媽媽感嘆:小時候每天晚上都是我自己乖乖的寫作業,然後我爸媽在看電視;長大後,每天都是我陪孩子寫作業,然後我爸媽還在看電視。

  羣內媽媽打趣道,想想都很刺激!

  還有位媽媽感嘆,特麼我好死不死的熬到不用再寫作業了,生了個娃特麼又來了一遍!

  同樣作為一位家長,對於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我也是深有感觸。就像上面的那位家長所説,其實很多家長都對陪孩子寫作業的事情很牴觸,可是在羣裏,卻彷彿換成一幅錦繡陽和的場面,一個各個家長曬娃表現的鬥秀場,比如誰是第一個回答問題的?等等。

  其實我就這個問題問了幾位做老師的朋友或同學,他們也很無奈。當然他們承認有些是照本宣科的“任務”,但是更多的是他們根本管不住家長在微信羣裏的加戲。朋友Q説,就拿完成作業這件事,有的家長真的是能爭個頭破血流的,她似開玩笑似的説,你見過剛放學就在班級羣裏曬完成作業的家長嗎?

  讓我們這些用生命在陪娃的家長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 END -


  這兩天,兩條“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朋友圈火了。這兩份特殊“病歷”,來自一篇題為《老孃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下的評論,不少爸媽對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更多家長表示找到了組織:五年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住院做兩個支架。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比起原文,底下的評論更精彩。

  媽媽們在慶祝找到組織的同時,紛紛轉發評論,爆料自己的陪讀經歷,簡直就是一部驚天動地的《陪讀血淚史》……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對奮戰在陪讀第一線的媽媽們來説,咆哮只是開胃小菜。因為,這是一場很漫長很漫長很漫長的煎熬!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為什麼會感到煎熬呢?也許,你可以在這裏找到自家娃的影子: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最近,朋友圈被這樣的段子刷屏。開學不久,不少家長為同一件事情煩惱,就是“陪孩子寫作業”。有家長抱怨:“忙了一天,累得不想動,還得陪孩子寫作業,實在是苦不堪言。”,以上遭遇不是個例。對此有人建議,所謂陪孩子寫作業,其實陪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而不是家長對孩子的作業指手畫腳。

  “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近日,不少鄭州家長抱怨,陪伴孩子寫作業苦不堪言,一方面自己忙了一天,已經很累,孩子不是筆畫寫錯,就是題做錯,一説他,孩子生氣埋怨,“媽媽真氣人,再也不想寫了。”陪孩子寫作業真是件讓人煩心的事嗎?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呢?怎麼解決呢?

  由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中國青年旅行社、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組委會、四川省塑人教育文化發展中心針對青少年而聯合開展的培養項目“行走作文”就此誕生,非營利性社團組織活動。通過遊、學、玩等綜合實踐活動去切身感受行走的力量,多層次、多角度引發學生閲讀、觀察、思考,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青少年自理、自立、自主、自信、自護、自強的能力,發展和培養具有卓越領導能力的文學新苗。

  行走作文每週六、週日、寒暑假會組織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包括人文歷史、愛國主義、田園風光、軍事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行走主題。通過真實的體驗、深刻的領悟,用我筆寫我心,將觀察思考的內容化之為文,從而激發青少年從小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視創新為生命的精神,讓青少年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瞭解詳情請登陸官方網站:www.cxzwds.com

  聯繫方式:028-86637795 13348993998

  (2017-10-21)


  心梗是最為常見的疾病,在生活中有不少的人都被心梗所困擾。那麼你知道如何預防心梗呢?想要預防首先就要了解為何會導致心梗。那麼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

  陪寫作業家長心梗

  這兩天,兩條“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朋友圈火了。這兩份特殊“病歷”,來自一篇題為《老孃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下的評論,不少爸媽對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更多家長表示找到了組織:五年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住院做兩個支架。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這樣的段子刷屏。開學不久,不少家長為同一件事情煩惱,就是“陪孩子寫作業”。有家長抱怨:“忙了一天,累得不想動,還得陪孩子寫作業,實在是苦不堪言。”據《大河報》記者調查發現,楊女士的遭遇不是個例。對此有人建議,所謂陪孩子寫作業,其實陪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而不是家長對孩子的作業指手畫腳。

  延伸閲讀:心梗的五大原因

  1、暴飲暴食

  據國外資料報道,週末、假日心肌梗塞發病率相對較高。進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後,血內脂肪酸驟然增高,引起血液粘稠度突然增加,血小板高度聚集,在冠狀動脈硬化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過量飲酒、大量飲用濃咖啡亦可致冠狀動脈持續痙攣而發生心肌梗塞。

  2、大手術後

  手術後的疼痛刺激和全身麻醉,血壓降低均可誘發急性心梗。

  3、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或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往往使病人心臟負擔突然加重,心肌需氧量猛然增加,而引起心肌嚴重缺血,導致心肌梗塞。

  4、情緒激動

  導致心梗的原因有哪些呢?情緒過分激動和精神緊張也是誘發心肌梗塞的原因,嚴重者可發生猝死。據報道美國有一個州每十場球賽平均有8名觀眾發生心肌梗塞。

  5、大出血休克

  休克時血壓過低,冠狀動脈灌注量不足,加上大出血給機體一個很大的刺激,引起體內生物化學的改變,而誘發心肌梗塞。

  (2017-10-20)


  80後家長陪00後娃寫作業,被氣到心梗住院了,還做了兩個支架!

  這孩子有毒呀!下面讓我們一起聽聽這些80後家長的心聲: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一天孩子在房間讀課文“秋天到了,掛花開了”

  掛花?“掛花?還有掛花?掛哪?”

  “掛在樹上呀,那不就是掛花嘛”

  2。一些作業就屁事特別多,不是要上廁所 ,就是要喝水,要麼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惡性循環!

  3,我已經在上小學的兩個孩子的家庭作業中淪陷了,如果有一天,我不見了,請不要找我,實在撐不住!

  4.配寫作業讓人發瘋,像後媽變態發瘋,我需要抽離一下!

  5.自從他爸上次給孩子輔導作業被氣的心梗住院後,他每天發給我200塊紅包,祈求我去給孩子輔導作業!

  6.每次要發飆時,都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忍一忍!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7.孩子我愛你愛的無可救藥,你卻把我氣得瞬間蒼老,咱能好好寫個作業嗎?

  8.晚上教了2個小時的拼音,我哭了3次,孩子哭了一次。到陽台嘆氣,聽見隔壁一樣的嘶吼!

  9.孩子上一年級,太辛苦了,我現在連頭髮都不用燙了,它自己就炸了!

  10.陪孩子寫作業後,孩子的成績還是那樣,自己倒成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學霸!

  (2017-10-23)


  [最感人]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萬 因病去世遺囑曝光令人落淚

  都市快報微信公眾號消息,10月20日晚,堅持15年匿名捐款30萬元,成為城市道德偶像的“蘭小草”因病去世,永遠地離開了帶着他深深眷戀的慈善事業和公益項目“星雨心願”。彌留之際,他附耳妻兒:“一定要多做公益事……”

  “蘭小草”的弟弟王瑜當晚聯繫上追蹤報道“蘭小草”16年的《温州晚報》記者。王瑜説,“蘭小草”是他二哥王珏,今年48歲,在老家温州洞頭開小診所,是一名鄉村醫生,妻子無業在家,兒子今年剛從廈門大學畢業,經濟條件不能算好,但家屬還是想克服困難,繼續完成“蘭小草”的心願。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蘭小草”的照片(家人提供)圖自温州晚報

  2002年開始,每年11月中下旬,温州男子“蘭小草”總會捐出2萬元。

  他要實踐一個馬拉松式的善舉:連續捐款33年,每年2萬元。

  “蘭小草”捐款很神秘,來去匆匆,不留名,聯繫都是用公用電話。 送來的袋子上的一行字格外醒目:“祝天下善良的人們平安幸福!農民的兒子蘭小草。”

  “蘭小草”歷年來捐款的收據和每年留下的“心願卡”。圖自温州晚報

  他曾榮獲“温州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感動温州十大人物”,不過都沒現身。

  人們曾試圖揭開這位“蘭小草”的身份,但陷入了謎局:“蘭小草”另有其人。

  中年男子在公用電話裏説,他是受“蘭小草”委託來捐款的。“蘭小草”其實是一對40多歲的夫妻,家庭並不富裕。

  “蘭小草”説,他只想把辛苦掙來的錢,捐獻給那些急需幫助的孤兒寡母。

  今年7月27日,“蘭小草”突然覺得身體不適,上海醫院診斷髮現是肝癌晚期。“蘭小草”回到家後,與往常一樣,熱心村裏的公益事業,還為一些老人辦了一個公益中秋節。

  王瑜説,他也是在5年前偶然得知温州人家喻户曉的“蘭小草”,就是他的二哥,但他的二哥説,他更願意默默做點善事。家人也尊重和贊同二哥意願。

  家人也曾問為何以“蘭小草”的名字行善。“蘭小草”當時説,平凡、善良的奶奶特愛畫蘭花,並且在村裏很受尊重,因此,取名時將“平凡小草”與“高潔蘭花”結合,以“蘭小草”善行温州。

  今天下午,快報記者趕到了“蘭小草”王醫生的診所。診所在大門島上的岙面村,3個月前已搬空。

  1990年,王醫生帶着自己家人從元覺移居到大門,來到這個海島鎮,開始他們的工作生活。

  當時,鄉村交通閉塞,醫務人員緊缺,百姓看病難問題一直是王醫生的心中事。他人很好,也很細心的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村民都會去找他。醫生是一份艱鉅和讓他自豪的職業,老百姓稱他為小島上“生命守護神”。在這個小島上,他默默堅守着,一守就是28年,28年如一日堅守海島上,每天全天候為病人服務,為患者排憂解難,有點小毛病,小問題,大夥就説去找王醫生。

  兒子王子震身受父親王珏影響,在學校時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熱心幫助同學,獻血獻愛心。

  王醫生捐款15年,其中13年是讓小舅子阿國去送的錢。當時阿國也不理解,因為他家條件一般。

  為什麼承諾捐款33年,阿國説他也不知道,只是每年快到日子的時候,提前一天,王醫生會到樂清阿國開的理髮店裏去找他,託他送錢。有幾次阿國把錢送過去後,怕對方沒收到,就打了電話去問。王醫生知道後就不高興了,説沒必要去聯繫,沒必要讓別人知道。

  護士阿靜説,王醫生沒有車,平時都是騎電瓶車,但是承諾了病人的事情一定會做到。比如有些病人離得太遠,來不了診所,問他能不能過去,只要王醫生答應了,第二天無論颳風下雨,他都會過去。

  岙面村婦聯主席陳蘭平説,王醫生平時常參加公益活動,做公益,從2002年至今,王醫生夫婦每年都會去敬老院獻愛心,王醫生負責義診,妻子每年除夕前就準備分歲酒請敬老院的老人們品嚐,連續十年來都給十五位老人每人送上200元、100元等年終慰問金。

  78歲的鄰居林奶奶説,她有次頭痛,王醫生把藥送了過來,100元的藥只收了80元。還有位鄰居盧女士説,有次她因為血糖有問題,去診所買了70元的藥,因為家裏困難,問王醫生能不能便宜些,王醫生最後就收了20元。

  王醫生髮在朋友圈的感悟,看得出他是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2010年,快報曾做過報道《蘭小草許了一個33年的心願》——

  他總是低着頭,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捐款信封放在慈善總會的辦公桌上,然後悄然離開。怕工作人員沒看到,他會打電話告知,用的是公用電話。

  2009年揭曉的“温州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蘭小草”是唯一沒有真實身份,也沒去領獎的獲獎人。

  11月17日,“蘭小草”又一次出現,把2萬元交給温州市慈善總會。這是他2002年以來第9次捐款。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卡片上寫着:“祝天下善良的人們,平安幸福!農民的兒子蘭小草。”

  第一次捐款,“蘭小草”在裝着2萬元的盒子裏,附上兩張字條,一張説:“這2萬元是我們夫妻辛苦掙來的,捐獻給那些急需幫助的孤兒寡母……”另一張説:“我們希望用33年時間,每年捐獻2萬元‘星雨心願’善款,以報答國家對我們的培養之恩,報答農民‘粒粒皆辛苦’的養育之情……”

  每一年,“蘭小草”都在踐行自己的承諾,累計捐款18萬元。

  “蘭小草”是誰?慈善總會的人只知道,他是一個30多歲的男青年,很面善,幾乎每次都穿件茄克。

  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但他留下的隻言片語,總讓人覺得他身上有個動人的故事:每年11月17日,“蘭小草”都會捐款,每次都有一張自制卡片,卡片左下角寫上中文和阿拉伯數字的“2”和“5”。

  蘭小草説,等時候到了,他會説出自己的故事。

  也許“蘭小草”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善款幫助了那些急需幫助的人。

  [有話説]

  陪娃做作業“心梗” 媽媽吐槽陪讀辛酸史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商報圖形 秦剛 制

  重慶商報-上游財經消息,“晚上10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什麼關係?説!到底什麼關係?’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着下文。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户。”

  這是最近媽媽圈流行的段子“什麼關係”,陪娃做作業到咆哮,引發陪讀媽媽們的集體吐槽,媽媽們的遭遇引人發笑的同時,很多甚至成為經典語句在朋友圈流傳。心酸的背後,如何正確打開輔導孩子作業的方式,也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

  陪做作業到心梗搭支架

  “陪兒子做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這份網絡上流傳甚廣的特殊“病歷”,來自一位媽媽的評論,不少爸媽對他們的“遭遇”感到同情,更多家長表示找到了組織:

  媽媽A:找到組織了,感動!每次做作業,整個小區都是我的咆哮聲。

  媽媽B:我已經在上小學的兩個孩子的家庭作業中淪陷了,如果有一天我不見了,請不要找我,實在是撐不住了。

  媽媽C:兒子語文課都要讀課文五遍並簽字,有次我在看他讀課文,前面讀的啥沒記住只聽見:秋天來了,掛花開了……我一愣問啥花開了?他説掛花!我火一躥,大吼:掛花?掛花?掛哪呢花?他弱弱的説:掛樹上……

  甚至還有一份推薦給陪讀家長的“專業”書單在網絡上流傳,其中包括《莫生氣》《論持久戰》《強迫症的自我恢復》……最後一階段則推薦了一本《活着》。

  多數家長選擇陪做作業

  “我不在旁邊看着他做作業,他可以玩筆到天黑。”劉女士的兒子今年10歲,念小學五年級,從有家庭作業開始,她就習慣坐在旁邊監督兒子,她把這一切都歸結為“兒子好動,太調皮。”劉女士説,並不是學校作業多,可是孩子天性好動愛玩,家長不陪他做作業,一支筆、一塊橡皮都可以讓他分心,“不談做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

  記者隨機調查了10多位小學家長,幾乎都有過陪伴孩子做作業的經歷,大多數家長表示“頭疼”。有家長稱,小孩子“腦洞太大”,有時候性子急起來分分鐘就來氣。

  聲音

  如何陪讀?聽聽他們怎麼説

  母親“四月天”:陪孩子寫作業有秘笈,孩子各種開小差、磨蹭、東玩西玩是正常的,同一個問題,你在短期內反覆和孩子説,第二遍開始已經沒有什麼效果了。如果一開始你就説:“寶貝,這個問題媽媽今天只説一遍,你要好好聽哦!”收到的效果要好很多。

  有外企工作經驗的尚女士:尊重孩子,培養他們的興趣很重要。在陪伴7歲兒子果果學英語時做過很多嘗試,曾在網上報過英語課程,讓孩子和外教一起學,自己就陪伴旁聽。等果果對英語有興趣之後,自己就會融入進去,把學習當成遊戲,根本不用家長操心。

  36歲的初中語文老師譚女士: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她説,低年級的作業不多也不難,大多口頭完成。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扮演角色互換的遊戲,讓孩子用學到的知識來“抽問”家長,一來可以增加趣味性,再者可以讓孩子獲得肯定和自信。

  建議

  家長角色淡化 少教多問少做多看

  親子教育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顧問劉勇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陪讀也算是親子陪伴中的一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現在很多家長讓這種陪伴的形式有些變味,其原因在於,他們將這種陪伴看作是自己的任務,看重的是孩子的習慣或者説“成績”。他表示,習慣和成績固然重要,不過親子陪伴的本質是增進親子間情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能力與社會交往經驗。

  劉勇赫建議家長,“少教多問,少做多看。”也就是説逐漸淡化領導者的角色,並由領導者向組織者、陪伴者過渡,而最好的狀態則是協助者角色。比如,少教多問,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減少説教,通過溝通的方式瞭解孩子、發現孩子。少做多看,家長做得越多,孩子越笨,家長管得越多,孩子越懶。家長更多的時候扮演一個觀察者與協助者的身份。

  [熬雞湯]

  你見過最上進的人是怎麼樣的?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1

  集團某下屬科研所的負責人,非常厲害。單位裏應該很少有人知道他的過去,至少我進單位後,所有人提起他都是三句話:博士畢業,專業帶頭人,前途遠大的青年領導骨幹。直到去年年中,有機會接觸到他的個人履歷,我震驚了。

  這個現在閃閃發光到大部分人只能仰望的“專家型青年領導”,最初的第一學歷是:中專。我當時覺得,我一定是看了一份假履歷。

  比這還過分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寫着: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縣某某村某某小學數學老師——也就是鄉村教師。我查了一下,那個地方在中部省份山區,出了名的窮。

  一個家境普通、學歷很低、工作起點也很低的普通村小老師,你能想象到的,最上進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或許是努力教書,努力跳出村小,去鎮上、縣裏教書?照他的自身條件來看,要做到這些已經非常非常難了。而他在好好當村小老師的同時,還函授了大專,然後自考了大學本科。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幾年後,拿到大學學歷證書的他再次走出了關鍵的一步:繼續考。然後,考上了一所211高校的研究生。三年後,他考上了博士。然後,畢業進了我們單位,做出了很多成果,獲得了很多榮譽。

  再然後,就成了現在這樣。所有人都知道他現在很牛,但沒有幾個人知道,和現在比起來,他的過去更牛。

  2

  你以為這是很遙遠的勵志故事嗎?NO!他是個75後,現在也才40出頭。他讀完博士到我們單位的時候,超女們都才剛出道。

  我所在的單位裏,不乏名校畢業的學生,甚至還有不少高考狀元,多的是勤奮刻苦、努力上進的人。他們的基礎都比他要好,而且不是好一點兩點,但大部分人都沒能在這個年齡段,做到這個程度。

  然而,我只能描述他的履歷和他的成就,卻描述不出他在這過程中究竟付出了什麼。説真的,我也無法想象,他當年的那些“村小同事”們,現在看他是不是就像在看一個活的奇蹟?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當我看完他那厚實複雜的履歷,曾第一次對“天賦”這個東西產生了懷疑。我甚至還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想法: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開竅這種東西啊?

  所以,我對那些起點很低、基礎很差,卻能走上高位的人,都會心存敬畏。我所思考的是,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現在這樣的?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直到去年下半年,我參加了單位裏的招聘面試。

  3

  當時,遇到一個應聘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是因為他表現太優秀,也不是因為他學歷多好、履歷多華麗,而是,他表現出了與他的學歷和履歷絕不相稱的平庸。

  他的本科是985名校,研究生讀的是另一所985名校。讀書期間,獲得過國家級的獎學金、校級優秀共青團員、優秀畢業生;參加了很多志願者活動,當過學生會幹部,研究生階段還在核心期刊發過好幾篇論文……總之,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一定是學校裏很上進很優秀的學生。至少,比當年讀大學時的我要上進優秀得多。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地方公務員,第二份工作去了某專科學校教書,第三份工作去了一家企業做項目,每一份工作都幹得不算差,總有很多獎勵和榮譽,什麼徵文比賽獲獎啊,單位活動拿第一啊……但是,在三十多歲的年紀,他的這種“優秀”早已不符合我們的期望了。

  因為,有太多沒他基礎好的人,在這個年紀,不管是個人素質、專業能力,或是取得的工作成績,都早已超越了他。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他不是不上進,也不是不努力,他只是在不自知的狀態下,一步步地滑向了平庸。

  4

  我們總是覺得,一個人擁有上進心,一個人一直向前奮鬥,就一定能取得還不錯的成功——如果他起點低,能夠憑此逆襲;如果基礎好,能飛得更高。但是我們忽略了,當你在向前邁步的時候,時間也一直在無情地、一刻不停地流逝。

  上進,當然是一種值得肯定的不斷向前的狀態。而人生,更應該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要麼廣泛撒網,尋找突破的機會;要麼做到極致,每一次堅持都是為了跨上一個新台階。

  我們單位的那位青年領導,從中專、村小老師到大專、自考、碩士、博士,每一步都是人生的巨大跨越,跨到最後,已經沒人知道他最初的起點了。而後面的那個應聘者,雖然也在不斷地努力,但每一次都像是在原地高抬腿。

  你如果每一次都沒有突破,那所謂的“不斷上進”,看上去,也不過是徒費精力而已。這才是我在這個問題下真正想説的話:沒有去試圖突破人生的人,談上進總會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這幾年裏,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觀察,去總結,去思考,就是為了求得一個答案: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們這一生?家境?天賦?努力?機遇?説實話,我至今沒有得到最完美的回答。

  但在這過程中,卻發現,有很多特質,比如努力,比如堅持,比如不斷設立新的更高的目標,比如不斷超越自我,雖然不一定能真正做到影響我們的一生,但對一個人的成長髮展卻真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7-10-21)


  陪寫作業家長心梗,這兩天,兩條“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朋友圈火了。這兩份特殊“病歷”,來自一篇題為《老孃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下的評論,不少爸媽對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子女教育一直是每個家庭重中之重的大事情,先看看同為人父、人母的明星們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吧

  馬伊琍:不理愛女哭鬧掉頭就走,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獨立的重要性

  小S:用環境影響孩子,讓孩子自主學習

  張柏芝:不偏不向兩個都愛,不與強迫,自由成長

  翁虹:嚴厲對待,“心狠手辣”,懂得禮儀、大度、自愛

  蔣勤勤:用開放式教育對待孩子,讓孩子親身體驗,加深記憶

  王豔:不強求孩子聽大人的,仔細觀察,因材施教

  蔣雯麗:窮養孩子注重品德,注重獨立性的培養

  宋丹丹:告訴兒子掙錢不易,以理服人,從小樹立健康價值觀

  倪萍:帶孩子去農村過暑假體驗生活,親自體驗,深刻感受

  胡軍:鍛鍊女兒吃苦能力,注重精神磨鍊

  潘長江:從小就教育女兒要獨立,避免嬌縱成性

  趙本山:教子女懂禮貌有愛心,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林依輪:兒子“打鬧”適可而止,不要影響其他人,注重品行

  景崗山:凡事自己動手,明白其中艱苦,磨鍊堅強品質

  大兵:獨創“模仿法”教育,以身作則,循循善誘

  從明星們教育孩子的方向上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意志品質,以及確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他們的教育方法也是開放自主、引導體驗、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讓孩子們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從而深刻記憶,終身受用

  這就是小編想和眾多家長朋友們説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搞錯了教育的本質和方向。所謂教育不只侷限於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是一味僵硬的學習“陪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剛上學的時候就給子女報各種各樣的課輔導班,但卻不知道,在孩子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強行給孩子們套上“枷鎖”,遏制了他們的發展,之後又要他們能有好的成績,又要時刻陪讀、監督,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顧此失彼嗎?

  在不同的年齡段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動性,而不是一味的強迫、追趕着讓孩子學習,要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而作為家長不要過多的干預,只要在一旁給予適當的提點和協助就好,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在身邊,而不是以一個監管者的姿態凌駕在孩子之上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最後要和家長們説的就是要相信榜樣的力量,而這個榜樣就是家長自己

  小編的姐姐、姐夫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家裏晚上就很少看電視了,每天晚上的時間就是自主學習和閲讀時間,孩子慢慢長大,看到父母如是去做就慢慢跟着去做,漸漸的就養成了晚上學習、閲讀的習慣。現在我的小侄女年級裏能排到第二位,家裏人都很高興

  沒有催促,沒有監管,只是以身作則就達到了讓孩子學習的效果,而且孩子和家長的關係也很和睦,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不排除有些孩子就是不願意去學習不管你怎樣去做,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出面了,但是是要去積極發現孩子身上其他的閃光點,開發孩子的優勢,由優勢慢慢轉換到學習方面

  就像李白説過的那樣:“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所長,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家長就需要去發現,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在問題出現時一味的職責和謾罵,那樣的話只能説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首先要做到理解,理解他們的喜好,理解他們的不安,不要只是單方面的灌輸

  其次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要從小就開始監管、督促,要讓孩子有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品嚐和體驗,這樣達到的效果一定會是讓家長滿意的

  最後就是要以身作則了,你想讓別人達到你的要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自己先做到

  以上都是小編一些粗淺的觀點,希望能幫到家長和孩子,也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教育出成績優異,品行善良的孩子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2017-10-21)


  最近有網友表示,陪孩子寫作業氣到心梗。眾多爸媽紛紛表示,陪孩子寫作業,受累的是自己。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圖片源於網絡】

  (2017-10-20)


  陪寫作業家長心梗學習不好是遺傳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作者:張洪泉

  這兩天,兩條“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朋友圈火了。因為這件糟心事,五年級家長心梗住院!據説90%以上爸媽有類似經歷。(錢江晚報10月19日)

  “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儘管説是兩個案例,但這樣的情況還應該是個案,畢竟是少數。面臨眾多的作業,對於孩子如何教育,確實是很多家長的煩心事。孩子學習其實是一個過程,需要培養孩子懂得為什麼要學、如何去學、學會幹什麼後,很多事情就好解決來了。別因為學習和孩子生氣,真生氣就想孩子學不好是遺傳原因。

  對於孩子教育,第一次發現問題,是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很多上過優質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做題,而我家的孩子只是上了一個看孩子的幼兒園,連題幹都看不懂,但半年後,孩子就和那些上優質幼兒園的孩子一樣了。小學時候,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不懂的會問爸爸媽媽,但孩子現在小學的知識,感覺很多比30年前我們初中時學的都難,作為一個文科學生,像初一數學類的理科題,我基本都不會了。當時,孩子問我一些題如何做,我告訴她:爸爸對理科方面的題,啥都不會,你上課認真聽,每天的都要跟上,不會的可以直接問老師。

  在中國的教育中,有“三歲看老”的説法,講的就是孩子小時候的舉止決定孩子有能做什麼樣子的人,經過對很多孩子的觀察,我發現確實有這個現象。上大學時,我也做過一個月的家教,或許我講課水平不高,當時那個孩子進步慢,一直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後來我就沒再做。上班後,也幫助兩個家庭輔導過孩子,其中一個考上了大學,另外一個就很一般了。

  儘管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應該成為教育的主流,但實際上囿於高考指揮棒,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從這些年高考來看,一些不擅長考試的人,往往比那些高學歷的人更會經營,更會賺錢,生活的也不錯。從歷史上看,很多不按正常套路出牌的人,未必就不是才子。那個陳蕃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事實上陳藩本身就是一個“一屋不掃照樣掃天下”的人;他後來成為漢末重臣,桓帝朝曾為太尉,靈帝朝又為太傅,這是一位頗富個性的歷史人物,唐人王勃那篇傳誦千古的《滕王閣序》寫到“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關於家長該不該管學生作業,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好像媒體上過幾年,就會有一次大討論,最終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不了了之。我的感覺應該因人而異,孩子需要管,家長可以適當出手,不需要就算了。作為家長,需要給孩子進行方法論上的啓發,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可以,這就是坊間常説的“開人氣”。幫助孩子“開人氣”,就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對稱或者偏高一點的書籍,讓他們在讀書中感悟一些道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知道該如何做。我家的孩子在小學三年級以後,每月到報亭購買小學版和初中版的《兒童文學》,初中時已看懂《特別關注》中的很多文章,高中時看不懂的就很少了。

  (2017-10-20)


  這兩天,家長吐槽陪孩子做作業做到無比心塞的段子,在網上很火。昨天,讀者柯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上發了一篇文章:在大家吐槽陪娃寫作業氣出心梗這個話題之時,有一所小學用整整一週時間讓孩子們放飛自我,尋找快樂,體會關愛……簡直是一股清流。

  不少人在她的朋友圈留言:一週不上課?就玩?還有這麼好的學校?

  這所學校就是柯女士兒子就讀的杭州市行知小學。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行知小學。校長樓葉通説,這事情是真的。這周是學校實踐活動周。學校裏一節課都沒有上,就給小朋友們玩,這是學校六七年的傳統了。

  樓校長拿着手機翻看照片,介紹這讓人開心的一週——

  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主題。一年級同學主要是學習瞭解傳統文化和學習各種禮儀。一週五天,每天活動不重樣,有Do都城體驗活動、學習文明用餐、交通規則、打掃衞生技巧等。同學們還在操場上參加冷餐會,帶着自家美食,和夥伴們一起分享。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小朋友們在冷餐會上一起分享帶來的食物

  二年級活動有打掃校園衞生;去植物園遠足;拿着自己的書法、美術、手工創意作品舉辦義賣活動;去金秋錢塘敬老院和杭州市第三福利院看望老人,送上禮物。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三年級活動以美食體驗為主。同學們帶上美食,去公園裏一起分享;到西湖職高去學習做西點;到超市去做食品調查,瞭解食品價格等信息。

  四年級是軍事體驗活動。大家在少年軍校參加軍訓,內容包括濕地拉練、隊列訓練、整理內務。

  五年級是學農體驗活動。同學們在郊區學農基地,挖番薯,用大灶燒飯,學做紅燒肉、西紅柿炒雞蛋等家常菜;還參加6公里野外大拉練。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六年級主要是學工活動。大家去了味全食品廠、娃哈哈、都錦生絲織廠參觀……

  樓校長説,一週不上課,學生都很開心,家長也很支持。有位同學腳受傷了,等稍微好點後,家長連夜送孩子到學農基地。

  “我們學校踐行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把培養孩子的能力放在首位,學到的知識一定要轉化成能力。在實踐中,手腦並用,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樓校長説,“很多事情,老師和家長嘴巴説破,不一定有用,但同學們在實踐中就能學得很好。比如這次學農活動,中間有團隊拓展環節,大家一起參加闖關遊戲,在遊戲中真正學會了團隊協作。這次我跟着孩子去學農,我明顯感覺,我們五年級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明顯好了很多。自理能力增強了,晚上睡覺也很安靜。這是因為他們四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學軍活動。這些活動,讓孩子得到了成長,這是一種心理斷奶。”

  玩了整整一週,不僅家長開心,學校老師也很開心。

  胡老師這一週帶的是六年級學生,她跟着學生玩了一個星期,現在回憶起來,還很興奮——

  第一天,同學們去參觀了娃哈哈和味全兩大食品廠,參觀了裏面非常先進的生產線。

  娃哈哈的一條生產線,工人非常少。生產線可以把紙板變成紙箱,再把奶製品放進箱子裏,整個過程完全自動化。同學們都在感嘆,科技太厲害了,以後工廠裏都要沒工人了。

  第二天,西點師傅在食堂裏教大家做曲奇餅乾。各種麪粉是西點師傅們帶來的,和好面之後,同學們把這些麪粉放進模具裏,做出自己喜歡的曲奇餅乾造型。最後餅乾放進烤箱裏,香氣四溢,同學們都饞壞了。餅乾分到了每個同學的手上,大家都把餅乾拿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

  第三天還有木工課,在學校專門的木工教室,木工師傅教同學們做了木頭小手槍……

  這個星期,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開心,都覺得很舒服,既可以學到東西,又覺得氛圍非常輕鬆。還有同學説,要是每個月有這麼一次,就很開心了。

  楊老師這周帶着自己班上的同學學農。回想起同學們的表現,她還想笑——

  先是挖番薯,地上全部都是番薯藤,番薯在哪裏呢?有的同學第一次挖,都不知道怎麼挖,在老師指導下,大家順着番薯藤,終於挖出了番薯。

  大灶燒飯就更有趣了,10個人一組,10個人有掌勺的,有燒火的,有搬柴的,有負責洗菜淘米的。

  最厲害的就是掌勺的學生了,這樣的孩子很少,會一點點燒菜的同學,那天都掌勺了,都感覺自己是很厲害的。燒鹹肉蠶豆飯的時候,火太大,還燒焦了。但是大家都覺得非常好吃。

  晚上我們還舉辦了篝火晚會,班級裏的文藝骨幹和其他同學都上去表演節目,大家很開心,我想大家永遠不會忘記這個美好的夜晚。

  家長方女士這周也跟着自己一年級的兒子瘋玩了一週。

  她説,這是完美的一週,整整五天不用上課,去Do都城,去孔廟,學疊衣服、繫鞋帶,玩闖關遊戲,席地而坐圍成圈一起看書,一起幹杯一起用餐,學會分享學會笑。

  “很多家長的食物做得非常好,精緻到你不忍心下口。這樣的時光,真好!”方女士説。

  (2017-10-22)


  前幾天,團長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不少孩子的作業一定會等到假期最後一天才完成。

  結果,這篇文章也戳中了不少家長的痛處,不少爸媽紛紛在朋友圈吐槽:“是的,沒錯,國慶長假最後一天下午我開始陪娃寫作業了,害怕他晚上寫不完!”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為什麼一定要陪娃,孩子才能完成作業?究竟是孩子寫作業不認真,還是作業太多太難?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位成都媽媽陪娃寫作業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1.成都媽常陪娃寫作業到晚上11點

  感慨自己智商不夠用

  “我覺得自己真的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在成都某醫院擔任眼科醫生的伍女士,説到自己正在讀小學五年級,11歲的大兒子多多時,滿是愧疚。

  至於為什麼要愧疚,伍女士繼續説道,這幾年在娃娃的學習上,她也沒少用勁兒,但越來越感覺到力不從心。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比如,伍女士最近就為兒子多多的作業問題操碎了心。

  “五年級開始孩子作業就特別多,除了書面的語文、數學作業,還有一些作業需要在APP上面完成。”伍女士説,孩子高年級了,自己也特別緊張。

  伍女士透露,學校還給家長們發了個家校聯繫本,“每一項作業都需要家長簽字,如果哪項作業完成得不好或是沒有簽字,就會被老師電話追問。”

  那麼,多多每天的作業到底有多少呢?或許,我們從伍女士下班回家的日常活動來看就知道了。

  “娃娃每天4點放學,而我要6點過才能回到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作業,然後再讓他用我的手機做APP上面的作業。”除了輔導多多做作業,伍女士還需要陪娃娃背誦,“我兒有些拖拉,有時候晚上做作業會拖得很晚,甚至曾經還整到11點,大人娃娃都受不了!”

  同時,讓伍女士隨時神經緊張的還有孩子班級的微信羣。因為有些作業,老師不會在課堂上佈置,而是在羣裏面佈置,有時候遇到一些家長在羣裏刷屏,她就會特別緊張,因為真的遇到過看漏作業的情況。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但是,如果你以為這個成都媽焦慮的僅僅是作業太多,就太天真了!讓她更為苦惱的是——孩子日常作業中的不少題目,她都無奈坦言“做不來”,感慨自己智商不夠。

  “現在小學生的題太難了,比如數學裏面的B卷好多都是奧數題,老師佈置的每日一題也大多是奧數題,我試了半天也做不來啊,還能怎麼辦呢!只能讓他去問老師!”孩子的這些作業題,伍女士讀書時可能一個都沒見過。

  伍女士説道,多多讀三四年級的時候,伍女士都是堅持自己為孩子輔導,“但今年,我實在是來不起了,一方面是工作上太忙,我稍微晚點回家,娃娃的作業就要拖到十一二點才能完成,二是有些題我無法輔導他。”

  2.家長要不要陪娃寫作業

  教育專家這樣説

  這位成都媽媽的故事大概也是你的縮影。可是,家長們卻都對此表示無奈:陪娃寫作業太累了,但是不陪的話,孩子作業又無法完成,怎麼辦呢?

  四川師範大學教科學院的盧德生老師認為,對於孩子的作業問題,我們首先該考慮的不是家長要不要陪娃寫作業,而是該思考如何優化這類作業的數量和形式。

  同時,盧德生老師也不贊同家長包辦孩子的作業。他説,若作業太多,難度太大,孩子忙不過來或者沒有辦法實質性地參與,最後家長包辦,不但違背佈置作業的初衷,讓孩子沒有辦法鍛鍊,不能促進親子互動 ,反而增加家長負擔。

  對於家庭作業負擔,盧老師對小學教師提出建議,可以提倡家長檢查作業,也可以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並簽字,但是不宜硬性要求家長一定檢查。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雖然有交叉也有需要銜接的地方,但是也有其邊界。要求家長保證孩子作業質量的做法本身就沒有考慮到家庭情況的多樣性。

  盧老師表示,家長有義務督促孩子重視學校作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檢查孩子的作業質量,但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如果因為自己干涉太多養成了孩子做作業過程中的依賴個性,得不償失。

  3.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家長可以這樣做

  雖然,孩子作業數量的多少以及難度的大小,不是家長能控制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儘可能地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至少,獨立能力越強的孩子,越能自己想辦法獨自完成作業。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或許,各位家長可以參考這幾張漫畫: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2017-10-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94 字。

轉載請註明: 想想陪娃寫作業這個要命的事情, 還是默默的加會班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