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三地記”:孩子兩歲時赴汶川救災 再到可可西里修電路 回東莞義務做培訓
“我願意做一輩子志願者”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明
“我已經在這個城市安家落户,非常希望這個城市發展越來越好,為此我不吝嗇我的付出。只要條件允許,做一輩子的志願者我也願意。”鄧曉東,一名上世紀90年代來到東莞工作的東北漢子,目前是一名創業者,而在朋友眼裏,他似乎將更多的心思投在了文化志願者的工作裏。在東莞,但凡有志願者活動的地方,基本上就有鄧曉東的身影。年過不惑的他,在參加汶川地震志願者行動時感悟到公益行動的正能量。在當時的救災現場,“戰狼”吳京曾經與他同一戰壕工作,同樣低調在救災現場的周迅等明星也和他一同付出。
昨日是鄧曉東45歲生日,他用一堂生動的志願者培訓課程為自己“慶生”。這是一個毫無報酬的義務活動,從東莞市區到謝崗鎮將近60公里的路程,講完課後,鄧曉東立即驅車趕回自己位於市區的家,行駛在黑夜中的高速公路上,他告訴記者:“我愛人和孩子在家等我過生日呢!”
在可可西里從事長江源志願活動
汶川初體驗:曬到脱皮終不悔
精通英語的鄧曉東上世紀90年代初來到東莞,加入外貿公司從事管理工作。這個工作一干就是十餘年,其間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成為最早一批紮根東莞的外來打拼者。如果不是汶川地震,他可能僅僅是一名成功的外貿商人。
汶川地震發生後幾天,鄧曉東接到了一位公益組織的朋友來電,説壹基金需要幾名一線聯絡人員到災區現場,主要負責統計、組織和發放救災物資。沒有多想,鄧曉東立即報名,請長假、買機票,然後就直奔四川德陽下面的什邡市重災區。這一天,他的孩子剛滿兩歲。
到達德陽災區當晚,他被安排在一座古廟裏打地鋪過夜。有人告訴他,演員吳京在災區從事志願服務多日,每天回來就睡在鄧曉東這個位置,當時才剛剛離開。此時,鄧曉東“感覺自己派得上用場”。
接下來的半個月,鄧曉東主要負責統計災民所急需的物資,然後發出需求數據、交接救災物資。每天行走在廢墟里,時刻感受到餘震帶來的恐懼,同時還得忍受每天吃方便麪喝涼水帶來的不適感。“對於沒有經歷過地震的人來説,餘震就足以讓人肝膽俱裂。”
鄧曉東沒想到的是,在這期間,他與周迅、張梓琳等陸續到來的演藝界人士一同工作。“這些明星平常在我們眼前往往前呼後擁,一派大明星形象。但在災區,完全就是一個普通志願者的角色,大家只想乾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回報社會。這一點是值得尊重的。”分別時,周迅還主動要求和鄧曉東合影留念。
這是一場激盪心靈的志願行為,半個月的日曬雨淋結束時,鄧曉東的背部、臉部、手部等全身脱皮,持續感受到火辣辣的疼痛,過了好一陣才恢復。然而疲憊的身軀無法掩蓋心靈的滿足,他覺得一個人最幸福的就是能夠給別人帶來幫助。
可可西里再體驗:大雁飛翔藴含志願者精神
2015年10月,遙遠的青海可可西里長江源的一個電話,再次讓“經不起遊説”的鄧曉東遠離家庭,去到天寒地凍的可可西里從事長江源環保志願者行動。這次行動的起因是他在朋友圈看到可可西里沱沱河保護站招募環保志願者,主要從事長江源頭的環境維護,需要長達一個月的野外科考、數據採集等工作。
鄧曉東一個人揹着巨大的行囊,到達陌生的雪域高原可可西里。在這裏,他和當地的環保工作人員住帳篷、吃青稞面、依靠煤爐取暖,白天去到遼闊的長江源濕地採集環保數據、填寫資料、清理污染,晚上回到保護區工作站,忍受着凍傷、缺氧引起的持續性頭痛以及寂寞和孤獨,艱難地度過漫漫長夜。
“10月的可可西里已經非常寒冷,冰雪天氣屬於正常現象,沒有吃過苦的人還真的受不了幾天。”環保志願工作者要穿越無人區,還要到牧民的生活區幫助更換電線、修通出現故障的電路系統。
儘管工作艱辛、生活清苦,但並不是沒有收穫和喜悦。鄧曉東知道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頭大雁如何在長江源頭度過夏天,到了深秋成羣結隊地起飛,穿越地勢高聳的青藏高原,飛到遙遠的印度平原過冬,直到來年春夏之交,又飛回長江源頭繁衍生息。從大自然精巧的運轉中,他感受到生命意義和環境保護的重要。
在其後的各種志願者培訓工作中,鄧曉東在最後都要播放一個視頻,畫面中一羣大雁呈人字形飛翔,畫外音是“一隻大雁可能飛得更快,但一羣大雁飛得更遠。”他認為,志願者工作的意義就是幫助更多的人,讓一個團隊或者集體的事業走得更遠。
回到東莞:“刷臉”動員朋友齊參與
結束災區救援回到東莞後,鄧曉東干脆辭去了收入豐厚的工作,自己創業,同時將剩餘精力投身志願者工作。“如果要説理由,就是自己已經過了温飽線的生活標準,需要找一個精神和物質生活可以互相調節的模式。志願者工作沒有壓力,比較適合我。”
接下來的幾年裏,鄧曉東一面做生意,一面參與東莞本地的志願者行動,他認為,志願者行動不一定總是奔向遠方,就在身邊也一樣能出色地完成很多公益行動。
五年前的一天,鄧曉東偶然路過東莞市中心廣場時,發現一羣年輕人正在籌備一項文化活動的現場佈置,其中一些人穿有志願者標識的服裝。對文化活動一向感興趣的他動心了,上前詢問活動的背景,以及加入志願者組織所需的條件。隨後,他從一個資深“自由志願者”轉變為東莞市文化志願者協會會員。
在東莞市文化志願者協會,志願者們除了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還抽出時間自創、自編、自演,舉辦了無數場大中型文化活動以及固定的文化項目。
“文化志願者大舞台”就是志願者們獨立自主創建的一個品牌項目。這個項目在東莞市中心廣場設立了固定的演出舞台,每到週末晚上,就有一台精彩的文藝晚會免費向市民們獻上。這些晚會活動以不同的形式推出,有歌舞,有音樂會、民間絕技演出。至今已經堅持進行了多年。
正是因為有了文化志願者們的堅持以及文化大舞台的傳承,東莞文化志願者以及文化大舞台受到了國內文化界的關注。“文化志願者大舞台”繼2014年獲得國家文化部“文化志願服務示範推廣項目”後,2015年又榮獲廣東省委宣傳部頒發的“最佳志願服務項目”獎。
加入東莞文化志願者行列這些年,鄧曉東是其中最為活躍的身影之一,每當有演出任務,從找演員、排節目到搭舞台等,他總是和同事們不遺餘力。當公益活動需要羣眾演員,而東莞沒有羣眾演員的生存土壤,鄧曉東就逐個尋找身邊朋友,動員他們加入,他將這種動員方式稱為“刷臉”。
對話:
不贊成抱着功利心做公益
記者:長期從事志願者活動,有沒有讓您的本職工作受到影響?
鄧曉東:早年間積累了一些小資產,愛人也在工作,因此生活上不成問題,志願者活動也談不上影響本職工作。
記者:志願者行為更多的是一些年輕人在從事,您這種年齡如此熱情投入的似乎不多。
鄧曉東:這正是我要表達的,志願者行為其實更需要各個年齡段的人加入,這樣才能有知識、專業和體力、激情的全面融合,尤其是文化志願者,更需要懂專業、有經驗的各方人士加入,因此才會把項目做得更好。
記者:作為毫無物質報酬的志願者工作,您如何把握投入的時間?
鄧曉東:這得根據每一個人的工作情況,我認為首先是把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處理好,然後才能輕鬆而無壓力地從事公益行為,我反對兩者顛倒看待,這樣兩樣都做不好。
記者:從事志願者對您的工作有無幫助?
鄧曉東:我的生意和志願者項目沒有任何關係,志願者的法規也明確規定,志願者工作和盈利事業不能夠有任何聯繫,如果這樣的話,就不能算是志願者行為,我始終不贊成抱着一種功利的心態去做公益事業。支撐志願者活動的只能是興趣和愛好,只有這樣才能堅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