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兩天網上紅了一條跟帖,一個家長在一篇談家庭輔導的文章下留言,“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隨其自然吧。”像段子,卻又顯得真實酸楚。小學生作業的多和輔導之難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詳細]
要點速讀
1
家長們的吐槽並不會改變現實。社會競爭激烈、教育資源不平衡大背景下,“快樂教育”並不現實。減負指揮棒面對的阻力不會改變。
2
教育是艱難的,但有痛苦也會有快樂。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説,教育不能不立足實際,立足於憂患,想坐享其成或者彎道超車是不現實的。
3
關於家庭作業,家長、老師與教育部門的態度是什麼
這則網紅留言引發了一輪花樣吐槽大會。
奇葩作業不提,有家長這樣抱怨小學三年級日常作業:每天中文20分鐘閲讀,家長自己選讀,拍照發到羣裏,等等;英語朗讀,發錄音到羣上,等等;每天做10或15道數學題,家長自己出題,等等。各種作業寫完就到晚上10點半了。學生閲讀速度有差別,20分鐘能讀到什麼根本無法保證。出題交給家長,家長就一定會嗎?
現在網絡工具發達,老師佈置完作業在微信羣裏穩坐釣魚台,家長輔導完後還要拍照錄音錄像上交作業。另外,現在很多時候作業還需要在電腦上打印出來才可以完成,家裏如果沒有打印機,學校作業都無法按時完成,家長還得到處找設備。如此折騰,家長能不累出一口老血?
今年9月份天津網民“孫女士”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模範學校留作業太多,孩子寫到很晚。一直就説給學生減負,可是現在減負是給老師減的,作業要求家長檢查簽字,不能有錯。家長們每天也有很多事,老師和學校要負起責任。”
老師什麼觀點呢?有老師在網上這樣評論:“因為現在的孩子有了手機有了網絡,更加不自覺,如果家長不監督很有可能老師佈置的作業都不做。再加上不能體罰學生,學生作業沒做好,作為老師,光靠嘮叨和 嗦學生根本聽不進去。大多數學生學習上面沒有目標沒有學習動力,只是老師家長推一步往前走一步。”
“老師在學校只能很有限的教授學生知識,強化好的學習習慣。歸根究底,很多學生的問題來源於家庭。如果家校不合作,甚至家長和老師的觀念衝突,只會給學生帶來各種負面影響。”
有的老師還會這樣看:“同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為什麼成績差異那麼大?主要就差在家庭教育上了!”
這些言論可能代表了部分老師的想法,卻並不能代表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看法。
天津靜海區人民政府是這樣回覆的:據區教育局回覆,教育局非常重視義務教育學校減負工作,要求各學校認真落實《市教委關於義務教育學校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規定(暫行)》(津教委〔2014〕2號)的文件規定,學校要統籌協調,嚴格控制各學科學生家庭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留家庭作業。三、四年級家庭作業不得超過40分鐘。五、六年級家庭作業不得超過1小時。小學託管班時間要用於完成家庭作業。初中學生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1.5小時。切實保證學生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
這個回覆內容並不是靜海獨家的做法,它符合2013年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的精神。減負就是這些年來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工作。
2013年《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第二版內容有,減少作業。一至三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四至六年級要將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
9月份,浙江一所小學發出了一份公約《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實驗小學教師公約之作業篇》。這份公約中提到,“認真批改作業,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職責!我們希望學生擁有這樣的認識:檢查作業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媽媽的事……從今天起,我們取消規定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的要求……”銀川市二十一小學也發出了一份類似倡議書,表示新學期從免籤開始。
《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內容還有,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全面取消百分制
實現“快樂教育”在當下並不現實
減負工作當然是在進行的,給學生減負,也給家長減負。
10月20日,山東師大中建長清湖實驗學校推出無作業日活動
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以來,國家層面已發佈了9道“減負令”,地方出台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道。然而,現實情況是,學生的課業負擔不減反增,家長的焦慮感更甚。(《60多年國家頒了9道“減負令”》 教育部網站 201703月)
10月20日,江蘇省教育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要求杜絕耗時長、動手難做、材料難找、過程繁雜的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
真的能讓孩子享受“快樂教育”嗎?小學低年級不考試,但是升學要考試,學校取消的“小升初”考試紛紛轉入地下或半地下,並且考法花樣百出,競爭殘酷。這種情況下,學校不補課不留作業的舉措形同虛設。如果學校不留作業,校外培訓班必然持續紅火,不但學生的課業負擔未減,反而增加了家長的負擔。更多的學校選擇改換名目,老師每天發到家長手機上的當天“學習目標”其實就是作業。
不搞百分制,不意味着沒有競爭。雖然説作業和練習都是自願完成的,但第二天寫了的同學會被老師獎給小星星、小紅花。數學、語文天天小測試,孩子如果不天天回家練習,只能默默看着老師給得滿分的同學拍照、曬在微信羣裏。而各種評優又都與這種小測試有關,自然更會激發學生家長的互相加碼競賽。
社會競爭激烈,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大背景下,針對減負的“陽奉陰違”幾乎是必然結果,並且還會牽扯到教育公平問題。學校減負一刀切,教育競爭壓力給了家庭,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實力自己提供優質教育,幫助孩子找到更好出路。
家長心知肚明,畢竟高考這根指揮棒和公平底線輕易動搖不得,不從小打好基礎,將來高考的成績如何保證?兒女大晚上趕作業,心疼,自己下班還得輔導,辛苦,對老師的冷言冷語也只能網上匿名吐吐槽,但是卻少有人敢選擇快意恩仇。
教育上沒有坐享其成或者彎道超車
2015年,BBC製作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記錄了一個實驗,五位中國老師在英國中學裏教學1個月,這場中式、英式教育比賽的結果是,中國教師執教的班級在三門考試中全勝,面目“猙獰”的中式經典教學方式贏了。當然這不意味着兩國經典教育模式的完整對比,英國還有同樣面目“猙獰”的精英私立學校教育傳統。
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爭議,圖為劇照,左二為李愛雲老師
中國教師之一李愛雲老師後來在國內發表文章,除了談節目的製作過程,澄清了一些被人為戲劇化的情節,也談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她説:
“網友們的評論也促使我思考:中國傳統教學中的老師傳授知識有什麼不妥嗎?對於初中甚至年齡更小的學生來説,如果我們只是等着他們去發現與探究,這種學習的效率有多高?傳統的教學方式就一定是錯誤的嗎?理科教學我不敢説,但文科教學,尤其是語言教學,適當的重複與記憶,難道不是必要的嗎?應試教育就一定是錯誤的嗎?如果摒棄它,在我們的國情下,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拔方法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都會跑到我的腦子裏來。我想,這也是這次特別經歷的收穫吧。”
這可能也是大部分中國學生的共同學習體驗和心得。除了少數天才,大部分人都要經歷學習的來回折磨和痛苦,才能有機會品嚐到快樂,這快樂是求知慾的滿足和成績帶來的自信。這些學習的體驗不僅只對考試管用,將來也會對人生管用。
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説,教育不能不立足實際,立足於憂患。用古人的話來説,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前的情況,是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家庭教育有淪為學校教育附庸的危險,這情形看起來悲催無奈,要保證學業,還要保證豐富健全的家庭教育,因此對家長能力和毅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家長們的發泄是必要的,發泄完了,重新帶着積極的心態投入輔導吧,情緒調節也是輔導的重要部分。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