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疆兵團老軍墾:開拖拉機是當年最讓人羨慕的工作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烏魯木齊8月29日電(冉紅春 李英 白雪)“作為一名老機車手,我們看到現在機車作業的巨大變化,一天能耕地幾百畝,作業又好又快,別提多高興了。”眼下正是秋收季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九十團老軍墾王文高和妻子侯佰珍29日在農田邊上,指着農田裏在作業的大型機械説。

  今年77歲的王文高,1965年初,從瀋陽軍區轉業。當年,他就和新婚妻子侯佰珍與其他人一起坐上軍用專列前往新疆。王文高説:“當年,我們説是乘坐專列,其實就是那種最簡陋的沒有窗户的綠皮列車。沿途風景看不見,列車又慢,途中大家每天都在猜測要去的地方是什麼樣的。”

  圖為上世紀80年代王文高(右一)和其他農機手合影留念。(資料圖) 白雪 攝

  “我們到了烏魯木齊,又坐上汽車,在茫茫戈壁灘上一直向西行駛,最後來到新疆兵團農五師紅星十場(現第五師九十團),放眼望去這個被稱為葦湖的地方到處都是蘆葦。”王文高跟記者説起剛進疆時的情景,一下車,他們就得知馬上就要播種了,開荒任務很重,必須開始着手工作。

  “可能是我在部隊得過‘神槍手’的證書,被分配到機耕隊開拖拉機,侯佰珍和我分在了一台車上。”王文高告訴記者,他們五男四女被分到機耕隊,其餘戰友分到了一個新連隊。

  記者問起王文高的愛人侯佰珍,當年她們是不是第一代女拖拉機手?侯佰珍説:“我們哪能算第一代,在我們之前,就有開拖拉機的大姐,她們在更艱苦的條件下給我們打下了基礎。”

  圖為以前機械作業時的情景。(資料圖) 白雪 攝

  她説:“當年,機耕隊原有三台機車,我們來了以後,又分了一台嶄新的國產東方紅拖拉機,是鏈軌式也叫履帶式的,有兩個操作杆,需要兩個人駕駛,還要一個人在後面掌握五鏵犁,控制犁地的深淺。”

  “當年,機車分給我們6人開,分兩個班,一班上白班、一班上夜班,就此開始了開荒生活。”侯佰珍告訴記者,當時,她們6人都拿當時一台沒蓬的拖拉機當寶貝,還給它做了一個木頭頂篷和絨布大燈護罩。

  “這個地方風沙大,犁地時土更大。一天下來,人都成了泥猴子,看不清面目。我們在前面開車還好,最苦的是後面掌犁舵的,拖拉機揚起的塵土讓後面的人看不清,特別危險。”王文高和侯佰珍回憶起當年的開荒生活,覺得苦是苦但跟別人比他們還算很不錯了。

  王文高告訴記者:“在當年,開拖拉機是最讓人羨慕的工作,很多人都沒見過拖拉機,我們很珍惜自己的工作。”

  由於當年,新疆兵團農五師紅星十場(現第五師九十團)只有4台拖拉機,開荒進度較慢。1966年,該師從各場抽調1000名勞力和10台機車,集中搞農田水利大會戰,共開挖8條支排渠和鬥農排渠,長269.6公里;造田3333.3公頃,建成棋盤式農田240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