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貝蕾”不是中國第一個傳銷組織。此前,依託美國傳統獎金分配的“五級三階制”,傳銷由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再北上中國大陸,一路攻城略地。
上世紀90年代,鞍山工人楊玉勇加入一家名為“武漢新田”的傳銷公司,並逐漸顯露“領導才能”。
持續打擊下,楊玉勇的團隊發生裂變:一部分以虛擬公司名義活動,另一部分則依託實體企業,利用其品牌組建傳銷網絡。
2006年,楊玉勇在山東淄博被批捕,從此退出江湖。
他身後,多個傳銷網絡野蠻生長,其中一家名為“蝶貝蕾”,尤為猖獗。這一名稱取自法語“belle”,中文意為“美麗”。
裂變,是“蝶貝蕾”發展壯大的關鍵詞。反傳人士介紹,該組織在全國各立山頭的“裂變”式增長,並無統一的領導機構和組織。發展至今,已與創始人沒有直接聯繫。
起源:
脱胎於傳銷組織“武漢新田”
“蝶貝蕾”的起源,與另一資格更老的傳銷組織“武漢新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反傳銷人士李旭介紹,其創始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派傳銷鼻祖”楊玉勇。
在反傳銷人士鄒凌波記憶裏,上世紀90年代末,傳銷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傳銷”一詞也沒有負面意味,“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從國外傳進來的先進的銷售模式。”
那時,傳銷活動不像今天東躲西藏,而是以大規模公開宣傳的形式存在。鄒凌波回憶,其用作“殼”的產品類型不斷增多,由單一的搖擺機(一種器械),發展到西服、牀墊、保健品等。
全民傳銷浪潮中,“武漢新田”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家,楊玉勇則是該組織的骨幹。
李旭介紹,武漢新田脱胎於台灣興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上世紀90年代,該公司用於傳銷的“爽安康有氧健康搖擺機”,曾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
“一台搖擺機售價幾千元,在當時是筆不小的數字。很多受騙者是普通工人、農民,被騙得負債累累,甚至家破人亡”。鄒凌波説,隨着傳銷在中國大陸的蔓延,其本質逐漸顯露,因此出台法律進行遏制被提上日程。
1998年4月,國務院頒佈《關於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嚴厲查禁各種傳銷和變相傳銷行為。
為規避風險,台灣興田通過代理公司改變營運模式,在同時代其他傳銷公司相繼停業破產時,其轉入“地下”,以批發零售的形式蓄力。其中的佼佼者,即武漢新田公司。
李旭介紹,楊玉勇是遼寧鞍山人,當時為武漢新田東北系統“領導”。隨着政府打擊力度加大,傳銷由地上轉入地下,由公開大規模授課、宣傳,轉為“老鼠會”形式,即現在常見的家庭式、小課堂授課模式。
2002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打傳辦警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武漢新田保健品有限公司”旗號,以幫助找工作或做生意等名義,將不明真相的羣眾騙往異地,誘使或脅迫他們參與變相傳銷詐騙活動。“提請廣大羣眾提高辨別能力,防止上當受騙”。
公司遭打擊後,楊玉勇曾帶領團隊加盟直銷公司,試圖漂白,但終因不能適應正規公司的發展思路被迫退出。
昨日,新京報記者從天獅集團證實,2002年11月,楊玉勇帶領團隊加入天獅,成立陽光系統。但其團隊“不能適應正規直銷公司的發展思路,也不想按照天獅的要求做市場”。
陽光系統下屬團隊很快放棄天獅,繼續進行傳銷活動,部分則“打着天獅的牌子、拿着天獅的產品來運作傳銷”。
公開資料顯示,公安部2006年打擊傳銷犯罪的“魯劍”行動中,楊玉勇被山東淄博市檢察機關以涉嫌非法經營罪批准逮捕。
迷霧:
蝶貝蕾公司與“蝶貝蕾”組織
出走天獅後,楊玉勇團隊骨幹大部分另起爐灶。李旭介紹,有的虛構一個公司,有的乾脆冒用正規公司名義,組建非法傳銷網絡,繼續從事傳銷活動。
“蝶貝蕾”組織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並在隨後發展壯大,直至蔓延全國。
而作為一家化工企業,總部位於廣州的“蝶貝蕾”公司,則一直在努力撇清與傳銷組織的關係。
李冬敏是廣州蝶貝蕾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他説,公司多年來備受冒名困擾。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蝶貝蕾公司成立於1999年11月19日,屬中外合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為化妝品製造及銷售等。
李冬敏介紹,公司名稱“蝶貝蕾”一詞,取自法語“belle”,中文意為美麗。
在李冬敏記憶裏,2006年起,公司不斷接到全國各地的諮詢電話,詢問其與一家名為“蝶貝蕾”的組織關係。甚至有人專門來公司參觀,才表示相信公司“與傳銷組織沒有關係”。
2006年,央視播出節目《瘋狂蝶貝蕾,直擊全國最大傳銷團伙》。李冬敏向當地工商、公安機關報案,並以公司名義多次發表聲明,廣州市白雲區工商局經調查後,做出“與傳銷無關”的結論。
今年8月4日,白雲區市場和質監局對蝶貝蕾公司進行現場核查,結果顯示,“暫未發現該公司參與傳銷或為傳銷提供貨源的證據”。
新京報記者也從白雲區區委宣傳部證實,蝶貝蕾公司與傳銷組織並無關係。
李冬敏表示,不清楚傳銷組織為何會冒用公司名稱,但多年以來已對企業聲譽造成損害。
等“蝶貝蕾”傳銷案件破獲後,他將委託律師對傳銷人員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受挫:
認購份額模式學生深陷其中 警方打擊多年
實際上,“蝶貝蕾”的傳銷形式還是以傳統的“認購份額”為主。一路發展的“蝶貝蕾”,並非從未受到打擊。實際上,警方的打擊行動十餘年來從未斷絕。包括廣東、山東、天津等在內的多地警方都曾對傳銷組織“蝶貝蕾”進行打擊。
2006年3月,一場全國範圍內針對“蝶貝蕾”的行動進行。山東《齊魯晚報》報道,“蝶貝蕾”涉及全國60萬人、20個省份,涉案金額達20億元,僅公安人員掌握直接證據的A級頭目就有1000多名,是彼時全國破獲的案值最大、參與人員最多的一起傳銷案。
值得注意的是,揭開這一“大案”蓋子的,同樣與一名大學生相關。
武淑紅時任山東聊城市公安局東昌府分局經偵大隊民警,對11年前的這起案件記憶猶新。她回憶,2006年3月1日,青島一所大學的學生,被疑似傳銷組織的成員騙至聊城。警方調查顯示,這名學生的“上線”,是傳銷網絡中的B級人物。
“警方查獲兩台電腦,還有這名B級人物的業績單,根據這些信息,連續打掉3個窩點。”武淑紅説。
對起獲電腦進行破解後,聊城警方有了“意外收穫”:這一傳銷團伙,實際是個特大網絡,範圍涉及全國,而用於傳銷的產品,即為“蝶貝蕾”化妝品。
2006年3月25日,在河北警方配合下,東昌府公安分局經偵人員根據掌握的線索,在石家莊將上述傳銷網絡兩名A級頭目抓獲。在查獲的文件中,發現兩個傳銷網絡內部文件夾。
這些文件,無異於“蝶貝蕾”的通訊錄。在對資料進行梳理後,警方輾轉多個省份,並順源摸至吉林省。
媒體報道,警方發現的數據庫,包含326336名傳銷人員的體系表及業績單,其中A級頭目近400名,總涉案價值十餘億元。截至當年9月13日,警方共抓獲A級頭目31名、B級頭目19名、C級頭目62名。
今年6月至7月,靜海警方打擊多個“蝶貝蕾”團伙,7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被刑拘。警方通報,這一傳銷組織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分工明確,涉及全國多個省市,參與者達7000餘人。其中,在靜海及周邊地區發展傳銷人員達1600餘人。
“這些涉傳銷人員,主要是在校生和社會待業人員。”武淑紅説。
在鄒凌波看來,打擊“蝶貝蕾”的難度在於,其在全國各地各立山頭的裂變式增長,並無統一的領導機構和組織。“往往某地一個蝶貝蕾組織遭打擊後,部分骨幹分子轉戰他地,繼續生根發芽直至壯大;或者一個組織內有骨幹主動出去自立山頭,發展壯大後與原組織並無直接聯繫。”
李旭也表示,“蝶貝蕾”發展至今天,與創始人已無多大聯繫,“要想根除難度很大”。
新京報記者 盧通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