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之後,就不再害怕黑天?”
幾天前和朋友討論起這件事情,多數人表示,小的時候和自己的父母説怕黑,結果還被父母指責膽小。也有人表示,自己説怕黑,結果父母還嚇自己導致自己至今還怕黑。
當孩子説自己怕黑的時候,父母的反應其實非常的重要。
怕黑的孩子
樂樂正在裏屋玩玩具,媽媽在客廳跟閨蜜講電話,有説有笑的。
突然,裏屋的燈滅了。客廳的燈跟着閃了幾下,也滅了。
然後是樂樂哭嚎的聲音:“媽媽,媽媽!”
媽媽趕忙跑到裏屋,見樂樂蜷縮在角落裏,身體打着哆嗦。
媽媽用手機給樂樂打了個亮,一面安慰樂樂説,不怕,這是停電。
哪知媽媽的安慰並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樂樂發抖的更厲害了。
後來媽媽一面説着別怕,一面把樂樂抱上小牀,想哄她睡覺。可剛要走,一角又被樂樂拽住,深情更為慌恐。
門,怕地一聲關上了。
樂樂尖叫了幾聲,鑽到被子裏。
“那是風吹的。”
媽媽哼着歌,撫摸着樂樂,一句別怕剛要出口,又吞了回去。
因為媽媽發現,這句不疼不癢的“別怕”絲毫起不到任何作用,就好像,你受傷了,很疼,別人一直對你説“不疼”一樣。
媽媽想換個方式,於是掀開樂樂的被子,問:“你能告訴媽媽,你究竟怕的是什麼嗎?”
“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奶奶。”
“老奶奶在哪裏呢?”
樂樂指着媽媽身後説,就在門的後面,就是她關的門,還在呵呵呵的對你笑。
樂樂媽媽下意識的向身後望望,什麼也沒有。
不過,媽媽突然想到,最近自己正在給孩子講關於公主王子的童話故事,裏面的老巫婆就是這種形象。
媽媽説:“你説的老奶奶是不是滿臉皺紋,大鼻子,披個斗篷,拄着枴棍?”
樂樂點點頭。
媽媽又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説,“是不是鼻子上還有個大吾痣?”
樂樂又點點頭。
媽媽問:“那老奶奶來我們家做什麼?”
樂樂説:“抓小朋友。”
媽媽説:“並不是每一個老奶奶都像童話故事裏那樣壞的,你問問老奶奶,是不是迷路了,渴不渴,餓不餓?”
樂樂走下牀,向門的方向問了媽媽的話。然後告訴媽媽:“老奶奶説她有點餓了。”
媽媽説:“那你給老奶奶準備點飯飯。”
樂樂就有模有樣的假裝給老奶奶做飯盛好,端在老奶奶面前。還把她愛吃的火腿腸裝模作樣的分給老奶奶。
折騰一會兒,媽媽問:“老奶奶吃飽了嗎?”
“嗯,飽了。”
“走了嗎?”
“嗯……”媽媽回頭的時候,樂樂早已進入了夢鄉。
跟着愛知教學園地,學做好父母!我們堅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學習資料、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有您的關注,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
微信搜索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獲取更多教育經驗、學習方法、學習資料、考試政策.
孩子為什麼會怕黑
6歲之前,小孩子習慣把世界生靈化,眼中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這種心理現象又被稱作“泛靈心理”,小孩子會把圖冊、影視或者説故事裏的巫婆、妖魔鬼怪想象到現實世界中來,相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再加上,孩子不具備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辨識能力,心理學家説,怕黑源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越是黑暗,小孩子這種想象力越是豐富,因此更加容易害怕。
當孩子説怕黑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回答,對孩子才是好的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怕黑正是由於大腦有了初步的智慧。”怕,代表小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初步建立。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父母用不着太過擔憂。
孩子説怕黑的時候,父母可以用一些方法,降低對黑的恐懼。
引導他,讓他把害怕的事説出來,讓他對自己的恐懼多一些瞭解。
就像樂樂媽媽,知道樂樂怕黑後,首先給孩子講了因為停電,才會黑暗。
另外,樂樂媽媽還告訴樂樂,巫婆只是童話故事,並不是真的。壓根兒不會出現在現實世界,無論白天還是黑夜。
樂樂瞭解了這些真相,慢慢的害怕的情緒減少了很多。
當孩子説“怕黑”,家長不要説“別怕”
小孩子喜歡錶達自己的真實情緒,“怕黑”也是他表達真實情緒的一種方式,一句不痛不癢的“別怕”硬生生地懟回了孩子向你求助的擁抱,然後殘忍的把他丟在自己害怕的世界,不理不睬。
一句“別怕”讓孩子感受到不單單是恐懼,還有孤立無援。
無助的他被最愛的人拋棄的心寒和失落。
當小孩説“怕黑”的時候,千萬不要説“別怕。”
別怕”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讓恐懼的情緒在孩子的心裏囤積。
你要承認他的恐懼,並表示相信,讓他認為你跟他是同一個頻率的“夥伴”,跟他討論究竟害怕的是什麼,孩子的恐懼會因為你的接受得到了釋放。
其實,對小孩子而言,怕黑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要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父母不必因為孩子怕黑就罵小孩膽小鬼沒出息。
父母鎮定大氣才會讓孩子膽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