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園隨筆》
在我所讀過的思想書籍之中,《稻香園隨筆》是頗具浩然之氣的一本。我偏愛那些與作者靈魂貼近的作品,詞句間,嗅得到作者靈魂的淵雅。
一個作家,是拿筆寫作,還是用心著述,是不難覺察的。一個學者,是拿其所屬學科的各種理論來講課,還是用飽含人文情懷的思想去揮灑,是可以感知的。每當被各色社會事件的報道所震驚,痛心於這已冷淡漠然的世界,總會感嘆《稻香園隨筆》對工業文明批判的透徹。每當在喧鬧嘈雜的街頭,望着在這個功利主義橫行的世道疲於奔命的人們,總會慨嘆《稻香園隨筆》對人類生存現狀反思的深刻。一部令你在一個時代做這個時代的局外人,以超越主流意識形態的視角,思考在俗世之中業已為常的事務,佳作。
一個睿智的學者,不會為學科所限。藴含於學術之中,且超然於學術之上的,是一個靈魂的博大。作者對人類文明的形態,以及個體生存的狀態,建構出了一個整體性闡釋,這種闡釋以對工業文明的全面批判作為其理論根基。
作者從整體論的視角俯瞰,在其麾下,人類族羣的每一個個體皆與他者、與社會、與自然、與地球融合成為一個整體。作者言:“當我們習慣了陌生,我們就已經意識不到我們的在場,成為不在場的旁觀者,如同置身於電視機旁。而那遙遠的罪惡,就潛藏在我們身邊的陌生之中。”我們入口的每一種食物,購買的每一件商品,扔掉的每一個垃圾,都將我們與他人聯繫起來,與自然聯繫起來,與人類的罪惡聯繫起來。“一個人能夠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生存建立在罪惡之上嗎?”不安於罪惡的生存,才能擁有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作為一個民族的尊嚴,乃至於整個人類文明的尊嚴。
當下這個功名利祿的時代,鋪天蓋地的訊息在叫囂着進步、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偉大”。然而,蔚藍的天空沒了,葱鬱的植被沒了,天然的土壤沒了,與我們共同享有大地母親的生靈們沒了。然而,天空的霧霾滿了,城市的垃圾滿了,化肥農藥滿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已失去了她尊貴的容顏。但是,慾壑難填,現代化了的人們無視蓋婭的哭訴,自大的拍着胸脯保證着: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會解決這一切問題的!西方近代科學的出現推動着現代化的進程,扼住了傳統文化發展的脈搏,短短數百年的歷程就讓被西方意識形態所綁架的千千萬萬民族拋棄了孕育他們數以千年的傳統。作者言:“現代人是無根的浮萍,在時代的潮流上漂浮。”在如今的語境下,科學戰勝了神靈,戰勝了傳統,這是科學的勝利,還是人類的失敗?沒有了傳統的民族就如同沒有了根基的大樹,即使表露在外部的枝椏彰顯得多麼茂盛,隨着它的生長,終將因沒有與之一同旺盛的根基而轟然倒塌。
轟然倒塌,這會是我們人類的命運嗎?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天敵了。沒有天敵的結果,就是無限度地膨脹,就像癌細胞。從旁觀者的角度,癌細胞是愚蠢的,它們無限度地繁殖,迅速耗盡宿主的能源,殺掉宿主,隨後也必然地餓死自己。能力越強的癌,讓自己死得越快!你走那麼快做什麼呢?”
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運用了“冥尺”這一其獨創的概念,即,在當下社會有一種超越文化、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冥冥之中的標尺,這個冥尺的標度是進步和發展。在這種冥尺邏輯之下,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的、植根於我們土地深處的文化傳統,都是愚昧而落後的。這種冥尺邏輯成為了衡量一切社會事務的標準,這種標準不再以傳統、人文、乃至精神作為參數來衡量,而是以現代化、金錢、以及權利作為指標。當有了“冥尺”這一概念,所有這些看似正常的社會生活全都出現了問題。作者言:“這種現代化的冥尺,是以對物質世界的操控能力為標度的。”換言之,現代化的社會喪失了精神世界。以往,形而下的物質世界同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共為一體的。現今,形而上的世界被形而下的世界淹沒了。在工業文明的侵蝕下,人類與自然同時失去了其神性與靈性。“當外來的工業文明摧毀了本土的傳統文明之後,不可能在那裏留下一個同樣的工業文明,只會留下一片工業文明的殘骸。而那裏曾經擁有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生活,都將不復存在。”工業文明沒有屬於其自身的形而上之境,它所追求的目標是使形而下世界發展到極致,例如,轉基因、核電站、人工智能,然而,它卻有着極大的摧毀力,不僅改變了傳統文明的物質世界,更摧毀了傳統文明的精神世界。“靈魂生活”距離當下的人已非常遙遠了,隨着這種話語方式從現世生活的逐步消失,人們已喪失了精神生活的能力。因為,工業文明不給靈魂生活哪怕微弱的空間,它就如同吸血鬼一般不斷的索取,貪婪的吸吮着神靈、傳統、道德、以及一切不以現代化為目標的思想,它剝奪了靈魂生活的話語權,形而上世界的美,在這個以科學技術、進步發展、金錢權利為冥尺的工業文明中不具備任何的合理性。現世握着這把“冥尺”,桎梏着社會和芸芸眾生。而作者則用其所闡釋的“冥尺”作為利器,解構這千瘡百孔的現世。
田松
田松教授是國內首屈一指研究垃圾的人文學者,也因此被戲稱為“垃圾教授”。然細想之,此“垃圾教授”之稱甚為到位。他所處理的不僅是物質的垃圾,還有精神的垃圾。“在未來的垃圾世界到來的時候,人類的文明,以及人類的需要,都註定被垃圾所掩埋。”作者論證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解決不了垃圾問題,並且,在研究生態問題之上,批判了工業文明所產生的精神垃圾,即,人類的精神和思想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諸如道德問題、傳統問題、功利問題、教育問題之屬。物質垃圾和精神垃圾可分別被視作形而下垃圾和形而上垃圾,作者所做的工作並未將此兩者斷裂,而是站在人類文明的視角去考察“垃圾”作為一種文明問題的整體存在,並以此深度剖析工業文明的意識形態,他提出強硬立論:“工業文明是一種註定崩潰的文明形態。”每天,我們製造着物質垃圾,與此同時,精神垃圾也在配套的生成着。每天,物質垃圾被我們扔到我們所認為的外部世界,然而,精神垃圾卻以一種潛在的方式被我們扔到了我們的心中。當工業文明發展到極致,物理世界會被物質垃圾所掩埋,人類文明則會被精神垃圾所纏縛。生活在這個文明形態中的人們,你們幸福嗎?你與孕育你的祖先、家鄉、傳統還有關聯嗎?你為什麼活着,生存的意義何在?這位與精神垃圾奮力抗爭的“垃圾教授”在發問:為何我們要過這樣的生活?何種生活謂之美好?
全書甚為巧妙的勾勒出如下回答:在《機器複製時代的生活》,《我們是行走着的塑料》。《當星空不在》,這《命懸一線的蓋婭》向我們哭訴着,《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然而,《遙遠的罪惡與你我有關》。可曾想過,《人類只有一個太陽》,《科學的技術到底滿足了誰的需求》,《憑什麼你可以過別人的生活》,《要年薪多少才能日日歡歌》。殊不知我們已經《在空投的教育中失去傳統》,《在自己的家鄉失去意義》。作為人類的我們,《來於塵土,歸於塵土》,或許《刀耕火種的生存智慧》方才是我們的歸屬。《一個民族需要傳統》,《一個民族需要理想》,在工業文明的時代,《喚醒我們柔軟的心絃》,《做一個有道德的物種》,《讓我們停下來,唱一支歌兒吧》。
以上句句皆是書中篇篇文章。作者穿梭於歷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以“六經注他”之勢,自成其理論體系,並以散文式的語言如行雲流水一般闡揚盡致。
這是一位有良知的思想者,在喚醒塵世對於形而上世界的記憶。雖然篇篇文字流露出的是對於人類文明現狀的悲憫,作者卻不失為一個幸福的人。有如此佳文美育世人,有如此智慧警醒俗世。梁文道講:“我懷疑自己的習慣其實反映了自己的遺憾,但我的拯救行動終是徒然。到了最後,我和我的書都將化為灰燼。”是的,到了最後,我們和我們的書都將化為灰燼。然而,《稻香園隨筆》所承載的思想不會,只要這個現世還在,只要這個現世曾經存在過。
形而上的靈魂世界,作為人類傳統文明的根基,他(她)曾是宇宙天然的一部分。當有良知和智慧的思想湧現,人類文明正在失落的神性與靈性或可重現。
註釋:
除標註之外的所有引文皆來自《稻香園隨筆》:
田松,2016.《稻香園隨筆》.: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作者介紹:
徐秋石
徐秋石(1990- ),女,人.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生,主要從事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科學技術哲學、文化研究和性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