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快,省時間,如今,高鐵已經成為很多人出行的首選,高鐵提速與否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最近,這一話題引發了大範圍討論,“鐵老大”回應熱議表示提速要算“經濟賬”,諸多網友擔心高鐵要漲價。高鐵提速勢在必行嗎?如果是,“經濟帳”怎麼算才合理呢?
要點速讀1高鐵提速,觀點各異,不管聽誰的,最容易形成一刀切的結論。該由市場説了算。2提速漲價無可厚非,但絕非簡單地票價跟着成本漲。高鐵票市場化定價,應該更靈活豐富。高鐵提速,坐車的人喊得歡,管車的人顧慮多
高鐵速度慢不慢,得有對比。現在最高時速300公里,在世界排名裏,絕對是數一數二,但是和五六年前我們國家的高鐵速度比,卻是差了一截。2011年,高鐵速度“開倒車”,時任鐵道部新掌門人盛光祖下了“降速令”,除京津高鐵外,全國高鐵具備最高時速350公里的條件的,均降至300公里。當時降速的理由,一是為了運行安全,二是為了降低運行成本,這兩點曾引來不小的爭議。然而,“降速令”還沒實施多久,就發生了慘烈的“7·23”動車事故,這起事故雖然與列車的運行速度無關,卻還是成為高鐵“降速”的助推劑,在那之後,中國高鐵就進行了全面降速運行的時代:能跑250公里的跑200公里,能跑350公里的跑300公里。
坐高鐵的人越來越多
雖然運行速度降了,但高鐵的建設速度可沒降。截至201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1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超過1.9萬公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乘坐高鐵,這不,數據顯示,高鐵日均輸送的旅客人數在鐵路大盤裏的佔比已至37%。人們嚐到了坐高鐵的好處,自然希望高鐵速度能夠再快一點來節省時間成本。全國政協委員、中鐵建總裁趙廣發就曾直接建議高鐵恢復350公里的時速。
那麼,提速到底可行嗎?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程師、工程院院士何華武給出的答案是可行,“從技術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上講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他也提到,“高鐵提速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經濟上是否合理,需要充分論證”。今年兩會期間,盛光祖在接受採訪時算過這筆經濟賬,“高鐵時速提高50公里成本將提高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電價、零部件磨損加快和維修成本加大。”
高鐵提速這件事,看似“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雙方各恃己見,難有妥協。但其實,放棄“一刀切”的思維,難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要不要提速,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應該由市場説了算
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日子向來不好過,今年一季度的財務報道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鐵總負債總額為4.14萬億元,總淨虧損高達87.27億元。所以,重大決策考慮成本負擔無可厚非。但全國各大高鐵線路運營狀況不同,本着“一刀切”的思維,考慮提速可行或者不可行,並不划算。
比如,對於長途高鐵,如果高鐵真能很快恢復350公里時速運行,北京到上海的最快時間將從目前的5個小時縮短到4個多小時,雖然運行成本增加可能會讓票價上漲,但旅客節省了不少時間成本;而對於短途高鐵,像京津城際高鐵,提速後只是快了幾分鐘而已,作用不大,反而會徒增成本負擔。
再者,對於乘車需求旺盛的高鐵線路,提速就顯得很必要。還以京滬高鐵為例,2011年開通運營的京滬高鐵,目前是國內唯一一條實現盈利的高鐵,因為客流量猛增,京滬高鐵運能已經接近飽和。據齊魯晚報報道,2014年京滬高鐵平均發車間隔已經達到4.5分鐘,這個頻率高於許多城市的地鐵以及公交的頻率。網上甚至有建設“第二條京滬高鐵”的傳言。如果京滬高鐵提速,無疑將大大緩解運營壓力,還能接納更多的旅客。但是像其他客流量不大或者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線路,提速就應該先放一放了。
因此,要不要提速,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該由市場説了算,有需求的地方該先提速,沒需求的地方該維持現狀。
至於提速後漲價,也絕非簡單地票價跟着成本漲
不少人擔心,按照“高鐵時速提高50公里成本將提高三分之一左右”的説法,一旦提速,高鐵票價也要提高30%。如果真是這樣,這個漲幅不算小數目,對部分收入不高的人來説,高鐵票本來已經很貴了。最典型的當屬“被高鐵”現象,不少高鐵線路運營後,原有的普通車次、動車會面臨停運,錢不多的人不得不咬咬牙買高鐵票。城市經濟與經濟地理研究者張凱烊,對京滬高鐵一線“被高鐵”現象進行了分析發現,山東省的德州、 滕州、 泰安這類城市居民的小時工資水平較低,意味着高鐵價格對其來説較貴,因此“被高鐵”的程度越高。高鐵提速漲價,需要考慮這部分人的利益。
圖片來源:《“被高鐵” 現象的理性分析》
此外,過高的票價對鐵路總公司來説也並非好事。因為價格漲太多,乘客會“用腳投票”,若有其他選擇,就會放棄乘高鐵出行。比如,哈大高鐵開通運營後,出於安全性的考慮,冬季和夏季高鐵運行速度不一,冬天降速至時速200公里,夏季則提速到300公里,因而夏季的價格也較貴,從下圖中可以看出來,夏季提速之後,票價漲了四成多。據半島晨報報道,因為漲價,高鐵每天客流量下降2000人次左右。
哈大高鐵運營信息
高鐵票市場化定價,可以更靈活豐富,不該只有“漲”沒有“跌”
高鐵定價,除了考慮運營成本外,還要實實在在考慮公眾的購買力和不同需求。國外有相對成熟的高鐵客運票價體系,豐富靈活,比如,日本新幹線客運票價充分考慮了旅客的承受能力,雖然有時候因為市場情況的變化會提高票價,但是其與居民平均日工資的比例卻維持在1:1左右。而法國高鐵會按乘車的頻率給予乘客優惠,越經常坐高鐵的乘客享受的減價優惠越多。這樣的定價方式實現了乘客和高鐵服務提供者的雙贏。
相比之下,在鐵路市場化改革之前,我國的高鐵票定價缺乏靈活性,除了兒童和學生在特定時期享有優惠外,成人票的票價浮動很小,優惠政策更是沒有。致使高鐵的盈利能力受限,乘客也得不到好處。
去年年末,國家發改委發佈通知,自2016年起放開高鐵動車票,改由鐵總自行定價。這本來是好事,但鐵總會不會利用壟斷地位來“漲價”卻成為關注的焦點。如若“高鐵定價權”變“漲價權”,鐵總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依據市場狀況進行調節,貴在學會做減法。可喜的是,市場化定價的苗頭已經出現了,比如,去年北京鐵路局推出折扣票,在淡季,北京到深圳的高鐵動卧,最高優惠能達到近400元。”但制定更為靈活豐富的定價策略,還有很多發揮空間,任重道遠。
折扣票的優惠力度很大
鐵路市場化改革,就不該再走拍腦袋決策的老路了,決策應多聽聽市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