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電池大王”王傳福的制勝秘訣:小米+步槍,打敗飛機+大炮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導讀:一個不會做口罩的電池廠,不是好的汽車大王。

上文我們説到王傳福雖然出身貧寒,成長之路充滿艱辛,但同時磨練了他堅韌的意志,讓他不斷突破自我,最終縱橫商海,創造了奇蹟。

今天我們就來説一説,王傳福是如何迅速成為“電池大王”的。

1995年,王傳福發現自己的研究領域——電池面臨着巨大的投資機會。

當時,購買一部“大哥大”要花2-3萬元,而購買者還很多。王傳福意識到充電電池的需求會與日俱增,而技術不是什麼問題,只要能夠上規模,就能做出大事業。

但是,比格公司緩慢的決策讓王傳福的想法“石沉大海”,機會可能稍縱即逝。

1995年2月,王傳福毅然決定下海經商,在深圳創辦了比亞迪。

眾所周知,王傳福靠的是向表哥呂向陽借的250萬元資金,然後在深圳租借了一個破舊的車間,創辦的比亞迪。起初,比亞迪的發展並不順利,畢竟公司小、知名度不高。

深圳布吉冶金大院,比亞迪創始之地

有限的資金,不到20人的創業團隊,狹小的車間既是研發辦公室也是休息的場所——雖然創業之初感到了異常的艱難,但29歲的王傳福絕對相信自己選擇的正確和手機電池消費市場非常樂觀的前景。

機會終於來了。

一次,王傳福到北京開會,他從一個外文媒體上看到了日本宣佈將不在本土生產鎳鎘電池的消息,王傳福決定在這種產品上大幹一場。

但王傳福首先碰到了技術難題。

當時,日本公司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電池市場,而且為了保持自己在技術上的優勢,維繫壟斷地位,日本禁止出口充電電池技術和設備。

不僅如此,一條鎳鎘電池的完整生產線動輒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入,以此時比亞迪的實力根本買不起,而且人家還不賣。

比亞迪創始之初

“技術不是難題,只要上規模就可以!”王傳福當時這樣鼓勵着同事,並想到了一個辦法:機器不夠,人來湊!

他開始將機械化生產流水線進行拆分,凡是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一律變成手工操作,極小部分則由機器來完成。

與日本生產鎳鎘電池時呈現出的豪華自動生產線完全不同,比亞迪卻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生產與作業壯觀:六七十米長的生產線前面坐着四五十名熟練的工人,每個人手中拿着一個夾具,快速而準確地做着焊接、分揀、貼標等工作。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電池的烘乾上。

當時日本的電池產品都是在純乾燥室裏生產的,而建造純乾燥室需要大量資金,王傳福的方法是在電池生產中添加一種能夠吸水的藥劑,這樣製造出來的產品直接把水給吸收掉,達到了乾燥的目的。

“小米 步槍”式的生產方式不僅使王傳福贏得了極大的成本優勢,也使比亞迪獲得了競爭優勢和商業空間。

據悉,當時一條日產4000塊鎳鎘電池的生產線,王傳福自建成本只要幾百萬元,而進口設備需要上千萬元,也正是這種半自動化生產線,造出了低價的鎳鎘電池,成本比日本廠商低40%。

1997年,當王傳福興致勃勃地將自己的電池送給台灣最大的無繩電話代工企業“大霸”試用時,當時一心試圖降低成本的“大霸”在試用之後竟然發現比亞迪電池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可靠,“大霸”於是毅然拋棄了三洋轉而選擇了比亞迪。

到1997年,比亞迪賣出1.5億塊鎳鎘電池,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電池生產商。這一年,比亞迪銷售近一億元。

打開了鎳鎘電池市場後,不甘寂寞的王傳福又開始鎳氫電池的研發和大規模地生產,而且天時再一次成就了王傳福的商業謀略。

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危機使得電池下游企業對價格敏感性增強,他們急切需要尋找價廉物美的產品。而當時,比亞迪生產一塊鎳氫電池的成本只需要1.3美元,而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三洋則為4.9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飛利浦、松下、GE、AT&T等都將定單轉投比亞迪。而僅僅用了三年時間,比亞迪就躍升為了鎳氫電池行業的領導者,成為名副其實的“電池大王”。比亞迪歐洲分公司和美國分公司也先後掛牌開張。

體會到進攻快感的王傳福已經很難讓自己放慢前行的節奏。

2000年,王傳福決定介入技術難度較高的鋰電池生產領域。

在王傳福看來,經過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役的日本電池生產商肯定會降低自己的身價尋求與外界的合作。但是,王傳福的判斷錯了。

當他帶着200萬元人民幣去日本採購設備時,日方一開口就是500萬元美元,並且明確地告訴王傳福中國人沒辦法做鋰電池。

被深深刺痛的王傳福握緊了不敗則勝的拳頭,他開始把大批的鎳電池生產設備搬到鋰電池生產線上,結果也喜獲成功。不久之後,摩托羅拉就將比亞迪納入到了自己的產品供應系統。

2002年7月,成立僅7年的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當年銷售額突破25億元人民幣。王傳福和呂向陽雙雙進入《福布斯》大陸富豪榜前50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創業之初,王傳福和楊龍忠、吳經勝、何龍等一眾創業兄弟口頭約定了股份。這種口頭協議,往往會在正式上市時被打折扣,但王傳福堅持“當時怎麼説的,就怎麼辦”。

就這樣,比亞迪創業初期的34位高管,合計分得22%股票,也一個個成為千萬富翁。

對王傳福而言,比銷量、財富迅速攀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主研發產品、自主建造生產設備、用半自動化半人工降低成本”的研發生產模式,這成了日後比亞迪轉戰各行業,都能迅速克敵制勝的獨門法寶。

寫在最後:

從1995年開始涉入電池行業,短短几年時間,王傳福便帶領比亞迪創造了奇蹟,成為響噹噹的“電池大王”。2003年,比亞迪超越日本三洋,成為世界電池之王。而就在這一年,王傳福再次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進軍汽車行業。

作為一個門外漢,想要進軍汽車談何容易,更多精彩故事我們下期為您揭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