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煙台8月23日電 題:中歐航天員共同完成海上救生訓練 海天“救援”培育中歐“情緣”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女航天員Ryan爬出飛船返回艙,步履蹣跚,從水裏走上岸。這是好萊塢電影《地心引力》的結尾。
現實中,女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從中國神舟飛船模擬返回艙躍入海中,與同一乘組的中國航天員劉旺、陳冬經歷了兩個多小時的“海上漂流”。
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8月21日在山東省煙台市附近海域圓滿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圖為訓練期間,8月17日,航天員嘗試從神舟飛船模擬返回艙“逃離”。中新社發 朱九通 攝
40歲的薩曼莎是意大利首位女性航天員,曾創女性最長單次太空飛行記錄。她經驗豐富,但從未在茫茫大海里接受檢驗,直到她參加了由中國航天員中心於7月31日至8月23日在煙台市附近海域組織的海上救生訓練。
時值酷暑,烈日當空,風大浪高,航天員搭乘的橘紅色救生小船在海里猛烈顛簸,有人幾欲嘔吐。航天員們形容説:“不開艙門,悶;開了艙門,曬。坐上救生小船,船底極薄,相當於直接貼在海水裏,冷”。
“漂流”期間,航天員們一邊忍受身心不適,一邊還要忙着操作,比如撥打銥星電話與指揮部聯絡、啓用衞星定位儀、使用釣具釣魚、噴灑驅鯊劑、清理船上積水、揮舞光煙信號管和發射救生信號槍彈。
完成全部訓練後,薩曼莎與劉旺、陳冬握手歡呼。她説,中國同行的能力讓她記憶深刻,“我非常希望能與中國航天員一起飛往太空”。
海上救生訓練任務無比艱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覺得過癮。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我一定要參加這次訓練,讓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隨時準備投入任務”,他對中新社記者説。
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這次海上救生訓練帶給他新奇的感受:“訓練考驗了航天員之間的配合及不同單位之間的協同”。
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8月21日在山東省煙台市附近海域圓滿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圖為訓練期間,8月17日,直升機懸吊營救訓練。中新社發 朱九通 攝
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按照每組3人,共編為6組開展訓練。與楊利偉同一乘組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説,航天員在自主出艙後要打開救生船包,每組配備一條單人船和一條雙人船。
王亞平説,有些組是由最先爬出艙的指令長打開單人船並放置救生物品,他們組的指令長楊利偉卻打開了雙人船。這樣做,使緊隨其後出艙的王亞平無需進行操作,既確保她快速出艙,還節省了她的體能。
碧海藍天看上去極美,救生訓練過程卻是“危機四伏”。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説,為保障安全,小到用膠帶纏裹住營救航天員所用吊籃上的尖鋭部分,大到啓用一條船在距離母船一海里處高速繞行作“保護圈”,他們設置了多項預案。
歐洲航天員的工作人員對此讚不絕口。“直升機空中懸吊營救是極為危險的環節,所幸中國的飛行員和救生員都非常專業,確保了培訓的安全。”歐洲航天員中心醫生塞爾吉・瓦奎爾評價説。
“舒服!安全!”47歲的德國航天員馬蒂亞斯・約瑟夫堅持用中文接受採訪。馬蒂亞斯性格外向,給自己起了一箇中文名字:“馬天”。他特意拿來一摞歐洲航天局印製的明信片,簽上這個中文名字再送給記者。
馬蒂亞斯與同一乘組的中國航天員葉光富都沒執行過飛行任務。“我期待與中國夥伴一起在太空工作。”馬蒂亞斯在臨別時説,一旁的葉光富迅速回應:“I hope so(希望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