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盤點中日印自主開發全球定位系統:開啓大競爭時代
日媒盤點中日印自主開發全球定位系統:"開啓大競爭時代"
核心提示:日媒稱,衞星業務上的優劣不僅決定各國的航天業務競爭力,還關係到利用位置信息的IT服務以及即將迎來實用化的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主導權之爭。
2017年10月14日,在ARJ21-700飛機103架機上,工作人員在展示通過北斗衞星定位系統獲得的經緯度實時繪製的飛機飛行軌跡圖。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日媒稱,日本三菱重工業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於10月10日成功發射了搭載準天頂衞星“引路”4號的H2A火箭36號機。至此,日本完成了作為當前目標的四顆準天頂衞星的發射。中國和印度在已經投入使用的衞星顆數方面先行一步。圍繞全球定位系統基礎設施的大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0月19日報道,中國正加速開發獨自的衞星定位系統“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即將引進的“北斗3號”在精度上比目前的“北斗2號”提高2倍至3倍。中國準備在年底前發射四顆衞星,到2020年形成35顆衞星的體系。據稱,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將覆蓋全世界。
報道稱,參與北斗開發的企業人員感慨地説,“衞星定位系統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依賴美國是不行的”。
報道稱,印度也有7顆定位衞星已經在軌運行,準備將來擴大到11顆衞星的體系。印度的衞星系統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負責開發,預計2018年印度版GPS“NavIC”就將投入使用。
據報道,印度版GPS主要面向印度本土和印度洋等周邊1500公里範圍內,衞星傳送的信息還將向從事地圖信息等服務的民間企業開放。
日媒稱,“引路”號同樣也不是日本衞星系統的終點。日本計劃到2023年將發射的衞星擴大到7顆,下月開始在沖繩縣進行公交車的自動駕駛實證試驗,擴大實用化的範圍。
日媒評價道,衞星業務上的優劣不僅決定各國的航天業務競爭力,還關係到利用位置信息的IT服務以及即將迎來實用化的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主導權之爭。“引路”號上天后,着眼於10年、20年之後的競爭才剛剛開始。